喬嬌 李璐 高翔

摘 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是承載北京市委、市政府“雙培計劃”的實體學院,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跨院校人才培養機制的中心陣地。學院結合“雙培計劃”學生特點,主動加強與市屬高校合作,保證學生培養質量,創造性地應用“書院制”開展學生管理和服務保障工作,不斷為“雙培計劃”人才培養機制的探索與實踐注入活力。
關鍵詞:雙培計劃;北京學院;人才培養;書院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學院于2013年12月20日成立,是北京市第一所實體高等教育實驗學院,是北京高等教育改革重要試點建設項目之一,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學校)承載“雙培計劃”的具體實施單位。學院以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為目標,依托學校教育優勢和辦學特色,結合當今國際化辦學的先進理念,是為首都培養行業領頭人和適應未來競爭的國際化高端人才的“孵化器”。2015年9月,為深化北京市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推動高校間交流合作和優質教育資源共享,6所北京市屬高校將176名“雙培計劃”訪學學生(以下簡稱“雙培”學生)輸送至學院進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學院在不斷借鑒各高校培養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因“院”制宜、科學管理、強化共享的“雙培計劃”人才培養機制,為“雙培計劃”、北京學院的建設及發展、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貢獻。
“雙培計劃”人才培養機制探索的意義
1.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堅持立德樹人,培養“雙創”高水平人才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尤其是推進人才培養機制改革,鼓勵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機制,加強合作,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而“雙培計劃”人才培養機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關系到“怎樣培養人、培養出怎樣的人”的大問題。它涉及教育思想、教育價值、教育目標,要求學校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雙培計劃”由于其特殊的培養目標和規格,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中不同的學科與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設置、培養途徑以及教學評價標準等,繼而出現了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面向國家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精尖科技等方面人才的需要,結合學校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等“一制三化”的教育教學模式,在深入研究、探討學院建設、選拔機制、培養方案、學生管理等工作后,學院制定出符合不同專業學生特點、不同行業就業要求的學習指導方案,激發蘊藏在學生群體中的無窮智慧和創造力,釋放學生活力,使學院真正成為培養高水平、高精尖、國際化優質人才的搖籃,為北京市人才培養模式開拓思路,積累實踐經驗。
2.面向資源主戰場,堅持開放共享,打造“雙教”多資源平臺
培養高水平優質人才,搭好“服務平臺”是基礎,必須立足學院的功能定位,打造開放互融、資源共享的教育、教學多資源平臺,實現對學生和市屬高校的有效聯系,夯實建設基礎。“開放共享”是學院實現長足發展的必經之路。“雙培計劃”的實行,其根本目的在于著力解決央屬高校和市屬高校聯動問題,用好兩所學校擁有的資源,廣泛參與和引領教育、教學規則制定及高等教育發展變革。根據“雙培計劃”專業建設需求,推動虛擬教研室的建設,選拔央屬高校和市屬高校優秀教師,共同組織、負責“雙培”學生日常教學工作,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治理,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實現學校各教學學院、雙方高校的良性互動。除此之外,學院陸續引進美國國際教育聯盟(AAFIE)的優質國際課程,為“雙培”學生提供實時與優秀國外教授專家學習交流的機會,拓展學生國際視野,也為探索線上教學新模式提供了經驗參考。全面發展教育是發展人的教育,發展的主體和推動力在學生和教師,不斷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實現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激發體制活力,推動教育教學新模式的探索。
3.面向發展前沿,堅持優質均衡,搭建“雙培”互通“立交橋”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隨著北京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對大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以及個體發展對高學歷、高水平教育的需求與北京地區高校學科發展、學生錄取比例不均衡等矛盾的凸顯,使“雙培計劃”應運而生。學院2015級“雙培”學生來自北京16個區縣,通過分配遠郊、近郊區縣招生名額,聯合央屬高校、市屬高校共同培養,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逐步縮小區域、高校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搭建“雙培”互通“立交橋”。 面對北京“四個中心”的建設以及“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對人才需求和智力支持提出的新要求,學院堅持提供優質均衡的教育資源和管理服務,不斷挖掘新的增長點,努力成為北京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智庫”。
“雙培計劃”人才培養機制的探索與實踐
1.因材施教,推行“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
“雙培”學生由學院開展統一的服務管理工作,由學校其他各學院承擔教學任務,根據選課不同,學生處在不同學院管理中,學生管理不再是通過直線進行,而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在縱橫交錯的關系網絡中完成“育人”的任務。學院“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的主要特點是集中管理,插班上課。以宿舍為基點,以學院管理為縱線,以學校各學院教師授課為橫線,以學校為平面立體動態網絡,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學院與校內其他學院結合學生的學業、生活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完成三年的培養任務。
“集中管理”是指對所有“雙培”學生實行統一管理,將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交叉融合,加強溝通交流,營造學院多元與統一并存的文化氛圍。學院具有完善的管理運行體系,聘用專職人員負責學生教學管理等工作,配備班主任和專職輔導員負責學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引導廣大學生由被動變主動,形成師生之間交流和溝通的良性互動,彰顯人文關懷,提高學生管理的質量和效率,保證“雙培”學生能夠享受到學校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和生活條件待遇。同時,借鑒學校“夢拓計劃”,學院選拔品學兼優的各學院高年級學生擔任“夢拓”,每人負責8名~10名學生,形成“夢拓”小組。“夢拓”制度的實施,下放了班主任和輔導員的權力,以更加開明、開放的態度尊重學生的創造力和組織力,進一步加強學院學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是實現宿舍教育發展功能的有效途徑。學院設立黨支部、團支部,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社會實踐、科技競賽、文體活動和宿舍文化建設活動,分模塊、多形式地開展學業規劃、大學導航、學習輔導、心理健康、習慣養成和素質拓展等主題活動,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為幫助新生熟悉和適應大學生活、了解學院的特色和文化內涵、理性規劃大學生活和職業生涯,學院制定《迎新專刊》《學習指導手冊》《獎學金手冊》及院刊《啟航》等,幫助學生實現個性發展和自我提升。
“插班上課”是指“雙培”學生同學校學生共同選課、共同學習、共同考試,學校其他各學院支持教師教學工作,保證學生培養過程中堅持課程質量不降低、培養要求不降低、考試標準不降低的原則。教師發揮自身專業和知識結構優勢,負責及時解答學生學業疑惑,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計劃、科學研究、專業生涯規劃等進行指導。
2.因勢利導,推行“幫、輔、勵”特色學業指導體系
學院針對“雙培”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建立了“幫扶、輔導和鼓勵”的特色學業指導體系,在建好、用好學院網站等網絡陣地的同時,引導和鼓勵學院學生會、各學生團體建立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促進“微互動”、傳播“正能量”,更加便捷高效地聯系和服務學生,有效幫助解決“雙培”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讓“雙培”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學校,真正享受到學校優質的教育資源。
一是促進幫扶,創建學生交流互助平臺。 “夢拓計劃”的實施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雙培”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遇到的困難,極大地提高了“雙培”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促進“雙培”學生與學校本科學生間的交流與學習,深化了學生之間的友誼。除此之外,學院組織學生定期開展專業班級學習交流會,并通過自由討論等方式探究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案,拓展學習思路,從而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助,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是加強輔導,搭建師生交流溝通橋梁。學院定期或不定期地積極與任課教師加強聯系,了解“雙培”學生學習情況。針對難度較大的課程,任課教師或助教開設針對“雙培”學生的期末考前輔導班,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極大地提高了“雙培”學生的學科成績。
三是增強激勵,建立學風建設長效機制。學風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教書育人的本質要求。學院制定并印發了《學院獎學金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學院獎學金手冊》,獎學金從北京市教委撥付的項目經費中支出,用于獎勵在學校訪學期間表現優秀的“雙培”學生。通過形成一套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指標設置科學合理、考核過程以人為本的考核評估辦法,量化學生評獎評優的考評指標,把學習情況作為重要的參考系數,著力打造求真務實的學風,培育學生的團隊意識,引導激勵學生積極上進。為獎勵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學院特設立 “院長獎學金”(獎學金金額20,000元),每學年、每專業獎勵一人。除此之外,學院設立了學習優秀專項獎學金,用于獎勵學習成績突出的“雙培”學生。自《條例》實施以來,每學年獲得學院獎學金的學生可達到“雙培”學生人數的40%,讓學生養成主動自覺學習、勤奮刻苦學習、自主創新學習的習慣,不僅是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不畏艱難的科學精神的個體體現,而且是學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群體體現。
3.因“院”制宜,推行“溝通先行、通力合作”的院校合作方式
一是溝通先行,加強校際交流。為了使培養計劃具有相對穩定性、前瞻性又具有適應發展變化的靈活性,學院與市屬高校開展了深入而廣泛的調研,反復組織研討,經十多次修改,制定出“雙培”學生培養計劃修訂初稿。按照學院人才培養的總體安排,結合市屬高校人才培養實際情況,最終制定出科學、規范、實踐性強的2015級“雙培”學生人才培養方案。在“雙培”學生訪學期間,學籍所在的市屬高校密切關注“雙培”學生訪學期間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定期與學院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溝通和協調。每學期結束后,學院將“雙培”學生的綜合表現和考試成績及時向學生學籍所在市屬高校反饋,準確發現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共同商討解決方案,為學生順利完成“雙培”學習任務保駕護航。學院還積極推動校際教學交流與學習,鼓勵支持雙方高校教師面對面開展教學工作的探究與研討,取長補短,發揮央屬高校的積極作用,增強市屬高校教學改革的“新動力”。目前,首都師范大學計算機專業的教師代表旁聽并學習了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兩校教師也就相關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進行了深入交流。除此之外,學院鼓勵并全力支持“雙培”學生與學籍所在市屬高校保持長效溝通,加強“雙培”學生對學籍所在市屬高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他們成為校際交流的傳播者與踐行者。
二是通力合作,加深院際交流。為幫助“雙培”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學院通過組織“雙培”學生參觀學校航空航天博物館和校史館、參加新生優秀班集體和優秀團支部答辯、校級歌詠比賽等活動,將學校“四愛教育”融入各類活動的組織中,引導學生適應學校的學習與生活,鼓勵他們與同學建立深厚友誼;“夢拓計劃”的實施也為院際交流添磚加瓦;同時,學院黨支部與知行書院黨支部成立聯合黨校,共同培養黨的后備資源,有利于理工科學生和文科學生互通有無、相倚為強。
北京學院“雙培計劃”人才培養機制探索與實踐的困惑與啟示
學院對“雙培計劃”人才培養機制進行了初步的實踐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和促進了北京學院的建設和特色模式探索,深化了人們對“雙培計劃”的認知,豐富了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的內涵。學院的做法對其他高校北京學院的建設和“雙培計劃”的實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及時調整學院人才培養目標
學院在成立之初的目標是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但是,目前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教委“雙培計劃”的招生錄取辦法及生源質量并不能完全適應學院最初的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學院將及時調整學院人才培養目標、不斷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積極適應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市教委的戰略部署與政策設計,為2019年承載“北京市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計劃”任務奠定基礎,滿足高等教育改革和貫通培養的要求,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于效率、有利于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爭當教育改革的“排頭兵”。
2.重視學生管理工作的革新
學院創造性地將“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與“雙培”學生管理服務工作相結合,并推行特色“幫、輔、勵”學業指導體系,在“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上開展因材施教,科學把握“雙培計劃”人才培養機制的內涵,充分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3.探索慕課(MOOCs)教學模式的推廣
為滿足“雙培”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學院陸續引進美國國際教育聯盟(AAFIE)的優質國際課程,通過實時在線授課,在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的同時,探索慕課(MOOCs)教學模式推廣、搭建慕課(MOOCs)學習平臺的可行性,使“雙培”學生學習乃至全民學習不再局限于有限的硬件設備與環境,使學院乃至高校成為集聚社會資源、貫通社會合作的集聚地。
“雙培計劃”人才培養機制作為新生事物,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體系模式設置、院校合作方式、制度文化建設等亟待進一步完善。學院將繼續探索一條具有創新特色的“雙培”學生培養之道,為跨院校聯合培養、學分互認等提供更多借鑒。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全文.[EB/OL].[2010-03-01].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l.
[2]劉貴芹.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4,10(7):4-8.
[3]劉雷.淺析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及特征[J].科教導刊,2014,02(3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