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軍
摘 要:文章從引入生活情境增強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引用古詩詞增強物理教學的文學性、創設實驗情境培養學生科學分析的能力、用信息技術增強物理課堂的直觀性等方面,論述初中物理教學中情景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情景教學;主要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163-01
生動的情境,可以增強知識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的場景可以引起學生情感體驗,活躍課堂氛圍,形象的情境,可以使枯燥知識趣味化,難懂的概念形象化。獨特的情境,可以使三維目標達到和諧的統一。物理教學中,情境教學更富有實際意義。下面,簡單談談初中物理教學中,情境教學的幾種途徑和實踐體會。
一、引入生活情境,增強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紛繁世界中,物理現象無處不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選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讓物理課堂生活化,讓學生感到學習物理有用。
如學習《水的三態變化》時,清朗的夏天,洗過的衣服容易干,而陰天則不容易干,寒冷的冬天,洗過的衣服容易結冰;燒水時,如果水沸騰之后,揭開鍋蓋,鍋蓋上會有許多小水珠;雨后初晴的夏日,路邊的小草上的露珠,不一會就消失了;100ml的水加入100ml的酒精后,結果混和溶液不到200ml;學習《力》時,讓學生聯想人坐在沙發上,沙發變形、弓箭在用力的前提下,會發生形變;呈現小熊貓吃竹子時,竹子發生變形的情境;呈現投球手把靜止的球投出去,球被另一個運動員接住,接球手又將球用球拍擊出去等的情境;對于《力的相互作用》時,讓學生用力按自己的課桌,感受手受到課桌的反作用力;學習《彈力》時,呈現購物時,彈簧稱稱重物時,彈簧的形狀發生了變化,被拉長等,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很多,再如煮好的雞蛋,放在冷水了一會兒,拿出來,開始感覺是溫熱的,可是,再稍等一會兒,又特別熱;一雙筷子,放在盛水的碗里,看起來彎曲了;天冷了,室外溫度達到0℃以下時,室外放盆水,很快就結冰;春天到了,小河里的冰會融化……教學中,引進這些物理現象,和物理知識聯系起來,增強學習物理有用的意識。
二、引用古詩詞,增強物理教學的文學性
歷代經典古詩詞中,有許多詩句滲透了物理知識,如果物理教學中,巧妙引用古詩詞,既增強物理課堂的文學性、藝術性,也構建詩意盎然的物理課堂模式。
如學習“參照物”時,引用“兩岸青山想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讓學生明確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不是固定的的道理。學習“彈性勢能和動能”時,引用蘇軾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詩句。
古詩詞中,有許多包含物理知識,如學習“機械能”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學習“相對運動”時,用毛澤東主席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增強知識的形象性;對于“聲音的回音”的學習時,巧妙選用酈道元的“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增強物理課堂的文學性……這些古詩詞的巧妙引用,不僅使物理課堂賦予文學性,也激發學生學好物理的積極性,構建樂學、輕松的課堂氛圍。
三、創設實驗情境,培養學生科學分析的能力
通過實驗,可以讓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和總結,從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對于“物態的變化”的教學,借助于實驗——“水的沸騰”實驗,將酒精燈放置在鐵架臺上,鐵架臺上傾斜固定一個試管,試管里裝適量的水,點燃酒精燈對試管加熱,距離試管口的上方,放置一個玻璃片,讓學生邊做實驗,邊觀察,水沸騰后,看到玻璃片上有水滴滴下,撤去酒精燈,水停止沸騰,玻璃板上又沒有水滴滴下,通過這個實驗,展現液態、氣態間的變化直觀、形象、也生動。
再如,學習《浮力》時,對于浮力的大小的問題是與質量有關,還是體積有關等,學生容易混淆。此時,教師呈現萬噸貨輪在大海上航行的情境,呈現小小的石頭可以沉在水杯的底面,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水有時托起萬噸巨輪,有時連小小的石頭也托不起,浮力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問題提出后,引導學生思考之后,再引導學生做實驗,將一個雞蛋放在清水中,雞蛋沉入水底;這時往清水里加入適量的鹽,雞蛋又浮起來,不再沉底。再往鹽水里加入些清水,雞蛋又沉下去了。這個實驗,一定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會使他們睜大雙眼,看得目瞪口呆,各個凝神深思,此時,教師提出“物體的浮沉條件”的課題,和學生們一起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生動的實驗,促使學生進入到探究狀態。
四、用信息技術,增強物理課堂的直觀性
1、從文學方面切入。
故事的引入、游戲的鋪墊等,以文學的方式切入話題,可以創設學生樂學的氛圍,也實現學科間的相互交互、彼此融合的效果,這樣的物理現象往往賦予直觀感和震撼力,吸引學生的眼球。
如《聲音的特性》時,用多媒體呈現聲音傳播的小故事——二戰期間的“音響水雷”,故事的悠久的歷史、曲折和生動,學生們聽得入了迷,不僅對故事感興趣,對故事所蘊含的物理知識——聲音的特性,更感興趣,學習熱情被激發起來。
2、問題創設,啟發思維。
初中生好奇心強,設計懸念性的問題,可以激發他們探索的興趣,利于促使他們打破思維定勢,進行創新思維。
如《看不見的光》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呈現一系列的問題:白色光通過三棱鏡,可以看到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在紅光外側能使溫度計示數升高,在紫光外側能使熒光物質發光。紅光、紫光外側我們又看不到其它顏色色光,這種看不見的光又是什么光?它有哪些特性?物理是自然科學,巧妙、奇特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主動性。
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投入到文本中,走進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懸念性問題的提出,飾演等的設計情境等都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親力親為,從中獲得感知和體驗,最終形成物理素質,提高物理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明華.初中物理情境教學模式應用微探[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5(11).
[2] 王共月.在情境中實施初中物理的有效學與教[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5(1).
[3] 蔡劍.創設物理情境規引學習過程——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之“過程性情境”創設訴求[J].物理師,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