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
摘要:當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只差存款利率完全放開這最后一步。利率放開,銀行業競爭壓力必然加大,為規避宏觀調控和監管要求,一些銀行大力發展表外業務,業務規模迅速擴大,潛在風險也逐步顯現,本文通過對風險成因及其影響進行分析,從監管角度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表外業務;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4-000-01
一、遼寧阜新市金融機構表外業務發展現狀
隨著金融創新加快,包括委托貸款、承兌匯票、保函、信用證、承諾等新業務在阜新銀行業快速發展。2015年末,阜新市金融機構新業務總規模達到276.76億元,同比增長29.1%。
(一)委托貸款快速發展
2015年末,阜新市委托貸款余額18.32億元,同比增長18.9%。從資金占比看,占全金融機構表外業務總資金的6.5%。
(二)承兌匯票增幅大、占比高
2015年末,阜新市金融機構承兌匯票余額236.74億元,同比增長29.8%,占比85.5%。
(三)承諾業務較為集中
2015年末,阜新市金融機構承諾業務5.56億元,較同期增長18.8%。主要集中在工行、建行等國有銀行。
(四)其他業務總量較小
除委托貸款、承兌匯票、承諾外,阜新市還開辦了保函、信用證,雖然總量較小,但增速較快。截至2015年末,阜新市金融機構信用證、保函余額僅為7.54億元、8.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3%、36.4%。
二、致使金融機構表外業務迅猛發展的因素
(一)規避金融監管,降低運營成本
2012年《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頒布,對金融機構資本運作起到了進一步規范作用,但是使得銀行運行成本增加。表外業務一系列優點給銀行業務帶來了很多好處,比如減少運行成本,不用或運用少量自有資金,即可開展業務,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更加愿意從事此類業務。2015年末,阜新市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占全市本外幣貸款余額39.4%。
(二)拓寬收人來源,提高資本回報
銀行收入大部分主要是來自對貸款利息收入。利率放開后,上浮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利差空間收窄,這將是必然趨勢。2015年阜新市全金融機構凈利息收人22.36億元,同比增長22.34%,較去年同期下降3.6個百分點。隨著金融行業不斷發展,表外業務將會成為銀行拓展收入的重要途徑,同時,這一業務也必將改變銀行傳統收入的必然選擇。
(三)應對市場競爭,滿足客戶需求
銀行面臨金融“脫媒”和儲戶資金分流壓力,應該提供多元化的優質服務,來增自身競爭實力。以承諾業務為例,2010年以前,阜新市無此業務,2010年后商業銀行紛紛承辦承諾業務,有效解決了企業資信不夠不能使用商業票據資金支付問題。
(四)優化資源配置,轉移分散風險
銀行從事表外業務能夠更好的增強銀行資金流動性,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可以充分利用表外業務流動性強的特點,出售有追索權的貸款業務,以獲得更多的資金來源,保證資金周轉。通過開展表外業務,還可以對沖、轉移或分散部分風險,而且還可以為企業或者個人帶來許多的便利,增強用戶服務體驗。
三、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快速發展的影響
(一)加大金融監管難度
銀行經營表外業務可以給自身帶來很多的好處,比如規避國家政策對銀行資金的限制約束等,同時又可以減少監管的壓力和風險監測,但這會國家的監管部門帶來更大的監管執法難度。比如銀行通過進行同業代收代支業務,規避了國家貸款規模的限制,但是銀行自身提交的統計報表中并沒有相應的風險評估,甚至有些銀行通過將理財的業務將客戶的存款進行“搬家”,這更加大了相關執法部門的監管難度。
(二)影響貨幣政策效果
表外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可以使得信貸業務也效仿其出現替代作用,還會整個社會的金融規模起到助推的作用,使其規模更加龐大,增加貨幣供應量和改變貨幣供應的結構,使得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減弱。
(三)容易誘發金融風險
表外業務的增加加大了銀行兌付的風險和資金流動性的風險。一些銀行為了完成上級銀行要求的存款任務而辦理大宗票據融資業務,這樣的風險在于一旦票據集中兌付的時候容易發橫資金流動性不足的風險。即使目前國家要求有關的銀行把表外業務轉變成為表內業務,但是還是很難限制有些資金流向國金宏觀政策限制的某些領域。
(四)利率市場化,加大了表外業務潛在風險
一是存貸款利率放開,利差收窄,必然導致表外業務資產收益率降低。第二是銀行利率的放開的情況下,會導致客戶擁有的信息處于不隊稱的劣勢地位,這樣就會導致客戶逆向選擇和發生道德風險。
四、相關政策建議
(一)完善金融監管,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一是加大數據監測力度。對表外業務涉及到的業務數據進行客觀的統計和分下,明晰資金的流向。其次,要能夠及時的出臺和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促進相關業務的發展和規范行業范圍,控制風險。最后,相關的部門要求銀行對表外業務進行相應的說明解釋和報備,這樣能夠更加及時的對相關的業務進行追蹤和管理。
(二)加大信息披露力度,確保信息透明公開
監管部門應及時了解表外業務發展情況,建立表外業務內部信息披露制度,避免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應根據實際,按時將表外業務相關情況報送監管部門或定期公布,確保業務信息公開透明。
(三)進一步完善利率傳導機制
監督的機構應該從自身的機制入手,對相關的金融基礎進行完善和建設??梢詮囊韵聝蓚€方面進行準備,一是加強Shibor體系建設,夯實基礎,減小波動,保證穩定性。二是讓交易更加透明和公開減少道德風險。
(四)健全監管制度,嚴把市場準入關
銀行經營的表外業務是為了擺脫國家監管體系的監管,但是也減弱了利率波動帶來的抵抗能力。但是監管部門也可以根據現在的表外業務對利率波動的敏感性對其實施有效的監管。監管部門應該嚴格執行審核制度,對各種風險進行相應的評估,嚴格把關市場入口。
參考文獻:
[1]方心童,高新宇.城商行的表外業務風險[J].中國金融,2015(7).
[2]吳學文,鄭靜,蔣川.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1(7).
[3]范文靜.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問題[J].時代金融,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