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
摘 要 運用了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通過對聊城大學龍舟隊運動損傷的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然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具體包括:積極學習和掌握有關籃球運動損傷的知識;制定科學訓練計劃并根據訓練計劃安排合理的準備活動;及時關注運動員的心理狀態;注重準備活動以及注意訓練后疲勞的恢復等。
關鍵詞 高校 龍舟隊 運動損傷
中圖分類號:G861.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9-040-02
龍舟運動是一項非常艱苦的水上運動項目,技術難度較強、整體配合節奏性高。龍舟運動員需要具備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速度耐力、力量、技術及高度的神經肌肉協調能力,,對運動員的綜合身體素質要求很強。隨著高校龍舟隊的訓練越來越頻繁,訓練強度越來越大,龍舟運動員產生運動損傷的可能性不斷增加,這嚴重影響了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和比賽成績。為了讓龍舟運動員對其運動損傷能有全面的了解,以更好地預防損傷及采用有效的治療措施,本文對聊城大學龍舟隊運動員所產生損傷的致傷特點、致傷因素等方面進行調查,找出龍舟運動中的損傷產生規律,盡可能減少損傷的出現及降低損傷的程度。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聊城大學龍舟隊的運動損傷現狀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從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出發,查閱與運動損傷的相關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整理、分析,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
2.訪談法
通過對聊城大學龍舟隊的教練,老師及相關專家進行訪談。
3.問卷調查法
對聊城大學龍舟隊的50名運動員進行發放、回收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4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
二、結果與分析
(一)損傷的現狀
1.損傷率
通過對50名高校龍舟運動員的調查發現,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的有48人損傷率為96%,總損傷108次,人均2.16次。同一部位損傷出現兩次或以上的運動員有20人,占總受傷人數的41.7%。
2.損傷部位及損傷性質
根據調查發現龍舟運動員的運動損傷主要發生在手部、腿部、臀部、腰部、踝關節、臂部等部位,主要發生的損傷類型有擦傷,肌肉拉傷,勞損以及關節扭傷等。
龍舟運動員發生擦傷的主要部位是腿部外側,臀部,以及手部等,這些部位是運動員在訓練或者比賽時身體與船槳和船身接觸的主要部位,由于龍舟運動需要運動員做高速,高質量的重復動作,在訓練或比賽時身體會與船體不停的摩擦,會導致運動員身體受到擦傷。
肌肉拉傷主要發生的部位是腰部,腿部以及手臂部,龍舟運動員在訓練時肌肉主動的猛烈收縮引起肌肉的拉傷。龍舟運動需要運動員具有較強速度,力量以及耐力,在訓練和比賽時容易引起運動員由于準備活動不充分,運動疲勞,身體素質差等因素容易引起由于用力過猛帶來的肌肉拉傷。
勞損主要發生在腰部以及髕骨等部位,由于龍舟運動需要比賽強度的增大,訓練時間的延長,必定會使腰部由于運動負荷過大而引起腰肌勞損,并對髕骨等骨骼造成不同程度的磨損,所以運動員和教練員要注意運動后的恢復,以及對損傷的及時處理,尤其是腰背部損傷后要及時處理,并及時休息恢復治療,否則會引起更嚴重損傷。
關節扭傷主要是踝關節扭傷,龍舟運動員在陸地上進行身體素質訓練時,由于自身原因,對關節保護不足,或者訓練原因,關節負荷過大引起的扭傷,龍舟運動員的關節損傷較少,多由于意外導致。
(二)損傷的因素
1.準備活動不充分
準備活動不充分是龍舟運動員運動損傷致傷因素中最重要因素。準備活動是指為了克服人體器官的生理惰性,縮短進入工作狀態時程和預防運動損傷進行的一系列有目的的身體練習,為即將到來的劇烈運動和比賽做好充足的準備。由于龍舟運動員的訓練量大,比賽激烈,因此準備活動的時間應長一些,要有量的要求。
2.舊傷復發
通過受傷率的調查發現,有部分運動員遭受多次運動損傷的侵害,運動員在某一部位受過的傷的情況下,在痊愈后受傷部位由于受過傷的原因會變得不穩定,如果不在訓練和比賽中重視對曾經受傷的部位的保護,就容易造成舊傷復發。例如,龍舟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容易受到擦傷或者肌肉拉傷,尤其是慢性損傷如腰肌勞損頑固性損傷特別容易舊傷復發,因此運動員應佩戴相應的護具對曾受傷部位進行保護。
3.運動疲勞
由于龍舟運動是集體性、綜合性非常高的運動項目,在進行訓練或比賽時需要較大的力量,持久的耐力以及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但容易產生運動疲勞還容易產生產生腦力疲勞。運動疲勞需要及時的恢復和休息,否則就會造成運動員運動疲勞的累積,導致疲勞過度,甚至力竭,運動員在過度疲勞的狀態下繼續堅持訓練或比賽就容易產生運動損傷。
4.運動強度過大
龍舟運動員訓練時運動強度過大的原因一般是由于教練員在安排訓練量和訓練強度時不夠科學,長時間高強度和大負荷的訓練會導致人體超過了在運動過程中所能承受的極限,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產生運動性疲勞,此時運動員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恢復,他們的機體狀態將無法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容易產生運動損傷。
5.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指運動員在參與訓練和比賽時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變化,影響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內因和外因兩方面。主要造成運動損傷的心理原因是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中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自我保護意識差和興奮性過高等。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高校龍舟運動員運動損傷情況嚴重,損失率高達96.0%。
2.高校龍舟運動員運動損傷的主要部位是手部、腿部、臀部、腰部、踝關節、臂部等部位,損傷類型主要是擦傷,肌肉拉傷,勞損以及關節扭傷等。
3.高校龍舟運動員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是準備活動不充分,舊傷復發,運動疲勞,運動強度過大,心理因素等。
(二)建議
1.教練員和運動員應該積極學習和掌握有關籃球運動損傷的知識,并合理的運用相關知識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減輕運動損傷帶給運動員身體的危害。
2.教練員應根據訓練計劃安排合理的準備活動,督促并監督運動員做好準備活動,為正式的訓練或者比賽做好準備。
3.教練員應根據不同球員的身體狀況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并進行有目的的針對性訓練,提高運動員的全面身體素質。
4.教練員和運動員應注重準備活動以及注意訓練后疲勞的恢復,做好適當的放松活動,運動員應在訓練或比賽后合理營養膳食,及時恢復運動疲勞。
5.教練員應及時關注運動員的心理狀態,對待心理狀態不穩定的運動員應及時與其談心,穩定運動員的情緒,以免影響正常的訓練和比賽。
參考文獻:
[1] 姚鴻恩,鄭隆榆,黃叔懷.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1.
[2] 曲綿域,于長隆.實用運動醫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527-529.
[3] 劉靖南.面向21世紀的龍舟競技運動.北京體育大學學報[J].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