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城鎮化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常德市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歸納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促進常德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SWOT;常德市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which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all walks of life. By using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angde city is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angde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SWOT; Chang DE city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實施以來,國家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對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出了更全面的指導意見,諸如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6)中強調“優化政策組合,彌補供需缺口,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然而在不同的區域新型城鎮化建設仍然存在著短板,人口有序轉移緩慢,整體質量不高的現象凸顯。常德市作為湖南省重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依托“中部崛起”的政策導向,進行了不同類型的改革,以期從農業型城市轉變為經濟強市。本文正是基于探究如何實現常德市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而展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常德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優勢和劣勢分析
1.1優勢
1.1.1區位優勢 常德市是湖南省重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南省“3+5”城市群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一個構成,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沅水下游和澧水中下游地區,地處重要的地理區位上,長期受武漢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經濟影響,優越的地理區位是常德市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優勢資源。
1.1.2產業優勢 常德市是屬于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城市,具有很好的產業基礎,現代農業發展迅速,以農業為基礎延伸的農產品加工制造業不斷崛起,為常德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有效的集聚各類人力資源,加速了人口流動轉移,破解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人的困境。
1.2劣勢
1.2.1城鄉分割現象仍然較為嚴重 常德市經歷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差距有了一定程度的縮小,但是距離城鄉一體化的戰略目標還有著很大的差距,正處于由城鄉分割向一體化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由農業型城市向經濟強市轉型的重要節點,各種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制約著常德市整體城鎮化的進程。
1.2.2中心城區與其他城市比較,規模偏小 主要是受到常德市現有人口的制約,因為人口數量不足,限制了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截至2014年底,常德市中心城區人口僅僅為70多萬,和常德市總人口比較,比重是11.3%,這一數值與湖南省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較大,如湘潭的26.63%(78萬人、293萬人)。因為中心城區的人口有限,無法實現人口集聚效應,產業發展受限,輻射帶動效應無法發揮。
2常德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1機遇
2.1.1政策機遇 國家出臺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各類政策為常德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了政策扶持的機會,常德市依據實際市情,制定了相應的配套措施和政策細則,為常德市新型城鎮化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明確了發展目標。
2.1.2“3+5”城市群戰略機遇 湖南省制定的“3+5”城市群發展戰略,給常德市提供了方向指導,有了戰略目標和路徑,作為“3+5”城市群中的一員,常德市借助自身優勢,協同其他周邊城市,整合資源,加快融入一體化發展進程中。
2.2挑戰
2.2.1同質化發展的威脅 常德市周邊的城市因為地緣因素、產業因素等方面的因素,使得在新型城鎮化發展思路上存在部分趨同,尤其是產業布局存在同質性競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常德市產業發展的綜合實力,發展動力不足的威脅明顯。
2.2.2人口規模的壓力 長期以來,常德市中心城區人口數量小,人口流動和轉移動力不足,產業發展沒有人力支撐,成為威脅常德市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因素。
3促進常德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對策
3.1創新戶籍改革,促進人口流動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因此,人的因素是關鍵因素。常德市政府可以嘗試創新戶籍制度改革,采取不同形式的落戶機制,鼓勵勞動力自由流動,有序的向常德市中心城區集聚。可以通過購房落戶、技術落戶、子女隨遷落戶、產業落戶等方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進行落戶制度創新,走出一條常德市人口轉移的特色道路。緩解常德市一直以來人口規模不足的發展瓶頸。
3.2合理規劃,明確發展目標
常德市作為“3+5”城市群中重要的組成,應當在湖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的指導下,結合地域優勢,制定科學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明確未來發展目標。規劃中應當做到適度的超前,在常德市公共交通、市政設施、生態環境、產業格局等方面制定建設標準和目標,進行科學的功能分區,將常德市城區按照教育、產業、休閑等內容進行劃分,突出中心城區的主體地位,依托產業、教育輻射周邊的區域,完善城市功能,建立一批特色小城鎮、統籌規劃常德市城鎮化發展道路。endprint
3.3拓寬投融資渠道,增加資金投入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功能的完善離不開資金,僅僅依靠政府的財政投入遠遠不夠,需要創新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城鎮化建設。拓寬城市投融資渠道,設立政府融資平臺,通過政策激勵,稅收優惠、吸引實力雄厚、社會聲譽好的大型企業入駐常德市,用企業資金撬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建立城市建設基金,鼓勵社會人員投資基金,形成良性運營,增值保值,調動社會資金的活力,解決城鎮化建設的資金問題。
3.4完善承德市新型城鎮體系,立體化發展
建立“中心城區——各縣、市城區——中心鎮——一般鄉鎮”四級城鎮體系,互為協同,互為支撐,合理空間格局,合理功能分區。建立中心城區為中心軸的四縱四橫的空間格局,教育文化區、商業娛樂區、產業功能區互為支撐。建立一批特色小城鎮,可以是旅游型城鎮、物流樞紐型城鎮、農業休閑型城鎮,借助政府的政策資源,完善城鎮功能。
3.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新型城鎮化需要產城協調、綠色發展。要保證產業的發展,才能夠實現新型城鎮化發展,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備的政策體系促進區域內產業集聚和發展,是重要解決的問題,常德市需要積極發展特色主導產業,依托傳統優勢地位,加速結構調整、升級改造,尤其是常德市目前較為競爭力突出的紡織、食品產業,應當投入資金,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人才,提升產業檔次。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整合資源,規劃土地、打造園區。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包括旅游業,服務業,利用常德市的旅游資源,歸納人文特色,延伸產業鏈條,建立具有常德市標志的知名品牌,全面展開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這些,都需要政府建立有效的政策扶持體系,才可以實現。
3.6建立政策引導機制
一是創新財稅機制。主要是建立激勵性財稅機制,通過政策手段吸引更多的人集聚常德市。二是建立住房保障機制。住房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一大阻礙,為缺乏住房條件或住房困難的轉戶居民提供廉價房、保障房,減緩住房困難問題。三是優化土地政策機制。頒發相關證書明晰土地產權,實現土地的市場流轉,鼓勵被征地農民轉入城鎮戶籍。四是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縮小城鄉社會福利差距。全面推進新農合政策,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程度,進一步調整養老政策,建立標準的養老機制,使城鄉養老體制基本一致。五是創造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居民。推進各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為農村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將就業政策和戶口轉移制度相結合,同時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支持自助創業,通過就業帶動農村居民的轉移。
4結語
常德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有著自身的優劣勢,同時面臨著外部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各級管理部門,協同職能、整合資源,創新方式,轉變觀念,科學設計一條常德市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參考文獻:
[1] 覃永暉,王晶,劉杰,馮丕成,邱實.新農村交通干線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規劃的實踐探索——以湖南常德桃源縣為例[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2,02:48~50.
[2] 曾志偉,湯放華,易純,寧啟蒙.新型城鎮化新型度評價研究——以環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2,03:125~128.
[3] 李昕,文婧,林堅.土地城鎮化及相關問題研究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2,08:1042~1049.
[4] 李強,陳宇琳,劉精明.中國城鎮化“推進模式”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2,07:82~100+204~205.
[5] 梅強,孔宏.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幾點思考[J].山西建筑,2012,32:44~45.
[6] 辜勝阻,劉江日.城鎮化要從“要素驅動”走向“創新驅動”[J].人口研究,2012,06:3~12.
[7] 張春梅,張小林,吳啟焰,李紅波.城鎮化質量與城鎮化規模的協調性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科學,2013,01:16~22.
[8] 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01:48~54.
[9] 劉書鋼,羅斌.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的天津實踐[J].中國農村金融,2013,05:40~42.
[10] 秦佳,李建民.中國人口城鎮化的空間差異與影響因素[J].人口研究,2013,02:25~40.
作者簡介:田曉峰,男,吉林大學生物與工程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