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葉蓉
摘 要: 課堂是師生間交往、對話、溝通和探究知識的場所,應充滿和諧的氣氛。和諧的課堂更是師生共同的舞臺,更應充盈學生的聲音。要多一些質疑的聲音,多一些交流的聲音。
關鍵詞: 和諧課堂 質疑 交流
一、課堂呼喚學生的質疑聲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啟迪學生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火花的有效手段,然而長期以來,廣大教師為學生的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提出了很多要求。學生按老師的方法、思路接受、學習,學生頭腦中的“?”少了。課堂上應該多一些學生的質疑聲。
案例:《云雀的心愿》
(老師在引導學生學完了課文,明確了云雀的心愿:到沙漠去植樹,把沙漠變成綠洲。這時突然有位學生提問)
生:老師,云雀的心愿能實現嗎?(這一個問題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
師:這位同學問得非常好。云雀的心愿能不能實現呢?我們大家來討論一下,能或者不能都要說出理由。
生:我認為不能。云雀那么小,靠它把一顆一顆的種子銜去種,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呢?
生:我認為能。課文中講云雀和小伙伴一起去,不是靠它一個人,人多力量大。
生:我認為不能。沙漠里的風沙那么大,云雀還沒有飛到就被風沙刮跑了。
生:我也認為不能。這是童話故事,童話是編出來的,不是現實。(說能的學生越老越少了)
師:云雀的力量是太小了,沙漠的風沙又太厲害了,有沒有別的動物來幫忙呢?(學生又紛紛舉手)
生:小兔會來幫忙,小兔喜歡大森林。
生:老虎會來幫忙,老虎是森林之王。
師:除了這些小動物,還有誰來幫忙呢?你會去嗎?為什么?
生:我會去,因為森林是個大水庫,能蓄水,能防止發大水。
生:我會去,因為森林是個大空調器。
生:我會去,因為森林能為我們制造許多新鮮的空氣。
師:你們真好,除了同學會去外,還有哪些人會去?
生:所有學了這篇課文的同學都會去,他們的爸爸媽媽也同樣會加入到這個隊伍中。
師:是啊,現在人們都知道森林的重要性了,于是大家都會行動起來,一起植樹造林,把沙漠變成綠洲。讓森林為我們人類造福。那么你們說云雀的心愿能實現嗎?
生:(異口同聲)能!
教學中老師面對學生的質疑應首先給予肯定,然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由云雀拓展到小動物,由小動物拓展到人。由課堂拓展到社會,把云雀的心愿拓展到所有小動物、所有地球公民的心愿。植樹造林,不應該僅僅是云雀的行動,而應該是所有地球公民的行動。因此,學生自然得出結論:在所有地球公共民的努力下,云雀的心愿一定能實現。這樣就讓學生在質疑中使原來的認知得到完善和發展。
二、課堂呼喚學生的交流聲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說:“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個甚至對于兩個的思想。”可見交流對于提高人的思想認識水平多么重要。課程標準指出:課堂的實質是溝通,是交流。教學中應該給予學生交流的時空,實現師生、生生間的大膽交流,鼓勵學生勇于將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現出來,讓學生從多樣的思想、情感、認識的交換中撞出火花,產生質的飛躍。
案例:《只揀兒童多處行》
(學生在充分魔都課文,動筆批注后)
師:這是交流的時間,也是共享的時間、交流沒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遺憾,大家各抒己見吧。
生:詩曰“兒童不解春何在,只揀游人多處行。”冰心奶奶說:“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從“兒童”與“游人”的換位,可以看出冰心奶奶的心里有“兒童”,筆下才有兒童。
師:是呀,心里有兒童,眼里才有兒童,筆下才有兒童。
生:太陽是光明的、溫暖的,冰心奶奶說孩子“小小的軀體上噴射出太陽的氣息”,在她眼里兒童就會初升的太陽。
生:冰心奶奶說我們是天使,是太陽,是花朵,是春天。我們感謝她的比喻,感謝她的提醒。是天使,我們要釋放可愛;是太陽,我們要釋放光明;是花朵,我們要釋放美麗;是春天,我們要釋放明媚!(熱烈鼓掌)
師:你正釋放著可愛、光明、美麗、明媚。不僅是我,在場的每一位也都感覺到了。
生:讀了課文,我知道了“一年之計在于晨,一生之美在兒童”。
師:在這句話的下面畫上破折號,簽上你的大名。記住這就是你的讀書格言。
孫老師鼓勵學生跳出來,用“火眼金睛”看課文的過程,就是引導他們與文本平等、自由對話的過程。學生真正是通過對文本的吟誦、品味,與蘊涵在語言當中作者的情感碰撞、交流共鳴,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此時,文本不再游離于他們生命之外,而是認識他們精神的花園,不斷綻放出絢麗的創新之花。他們欣賞著也在創造著,將潛在文本轉化為現實文本,帶著自己的感情讀進去,把作者的感情讀出來,以己之心參與作者的創編,既人乎其內,又出乎意料。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也培養語感。
在語文課堂里,對于學生的學習,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習進入學生的生命領域,讓學生的身心作為生命體參與其中,讓課堂充滿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童音,讓課堂充滿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童話,讓課堂充滿人文的關懷,讓課堂成為人性養育的殿堂,并由此煥發生命的活力,從而搭建師生互動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