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勤
摘 要: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增強數學教學效果已經成為目前每一位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在新課程改革教育背景下,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與形式,使課堂教學過程充滿生機與活力,進而保證數學教學質量就成為數學教師的主要追求。本文主要針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結合作者自身教學實踐,提出幾點有效教學策略,以期在本質上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能力。
關鍵詞: 新課標 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教學實質
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發展都要求課堂教學注重以生為本,大部分教師也都秉承這個教學理念。但是由于有些教師對新課程改革觀念認識不足,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過于注重教學形式,而導致教學效果沒有發生實質性轉變。要改變這樣的學習現狀,教師就要淡化形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學習實質效果與能力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發揮應有的作用與價值。下面我就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一、注重引導,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
在新課標教學背景下,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好引導者,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從而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方法雖然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但是學生沒有相應思考與消化知識的時間,導致學生學習浮于表面,很難真正深入理解所學內容,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難以保證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相交線與平行線”這一章內容時,大部分學生都知道相交線與平行線的概念,但是對于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存在一定的疑問。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內容,便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要讓學生真正學好這部分知識,首先就要清楚地知道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位置,于是我便引導學生小組從這三個基本角出發,在扎實掌握這些內容后,再讓學生研究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的情況。并且為了避免學生按照書本上的形狀死記硬背,我還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多個“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的圖形,如將原本水平的平行線旋轉90°等,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各個角的含義,并以此為基礎學習。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十分積極地參與思考討論,使課堂氛圍濃厚而熱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互動,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
師生互動既是營造課堂氛圍的有效途徑,又是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及時與學生交流,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并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表現,對學生學習情況有基本而準確的了解,有利于教師針對學生不懂內容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堂學習。
例如,教學“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這一節內容時,主要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推進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按照不同分類標準將三角形分類,大部分學生只知道可以分成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然后我問學生:“三角形主要是由邊和角組成的,既然可以按照角分類,那能不能按照邊進行分類呢?如果可以,可以分成幾類呢?”通過這樣的銜接與引入,全班學生都陷入思考,于是我便引入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學生都跟隨著我的思路思考。接下來,便讓學生說一說在一個三角形內可以做出多少條直線?這些直線有哪些可以叫出相應的名稱?通過這樣提問與互動,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出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習效率得到提升,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有所增強,從而在本質上保證課堂教學實效性。
三、注重創新,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新課標下的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創新。創新教學時,教師要緊密結合數學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為學生設計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收獲知識,實現學有所獲,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學“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這一節內容后,學生對二次函數的圖像都掌握,但是對于性質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疑惑,為了讓學生真正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為學生出示與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應用題。
例:有一個拋物線形的拱橋,當拱的頂面高出水面2米時,水面的寬度是4米。如果水面的高度下降1米,那么水面的寬度增加多少?
解析:這道題乍一看似乎有些難度,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明確既然可以確定是拋物線形的拱橋,那么就可以通過建立適當的直角坐標系確定函數表達式,從而將實際情況轉換成數學表達。即在求出函數表達式y=- x 后,水面的高度下降1米,也就是此時的縱坐標為-3,將其帶入函數解析式中,可以求出此時的水面寬度,然后減去之前的水面寬度,得出正確答案。
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既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又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課堂教學主要目標。
四、結語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淡化教學形式,注重教學實質效果。在新課程改革教學背景下,教師要做到三個“注重”,即注重引導,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注重互動,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注重創新,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高效學習,促進學生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承宗.淺談高效初中數學教學的開展[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11).
[2]張麗偉.探討初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6(17).
[3]陳茂葉.從"兩點之間,線段最短"走進中考——初中數學變式教學的運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