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云 尚清
【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針灸配合康復手法治療小兒腦癱的作用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小兒腦癱患兒11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觀察組采用針灸配合康復手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法,對兩組患兒治療過程和結果進行觀察,主要觀察指標有智力發育指數(MDI)、運動功能發育指數(PDI),分析兩組患兒療效的差異和不同。結果 采用針灸配合康復手法治療的觀察組具有更高的有效率,觀察組的MDI、PDI值均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起來發現針灸配合康復手法治療法優于常規治療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針灸配合康復手法治療小兒腦癱的作用療效明顯,治愈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小兒腦癱;康復手法;中醫針灸;作用
【中圖分類號】R7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02..02
腦性癱瘓是一組持續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活動受限癥候群,這種癥候群是由于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所致。對患兒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中樞性運動功能、行為、智力等方面的障礙,是引發癲癇以及視覺、聽覺、語言障礙導致殘疾病的重要原因。在發病早期需要及時采取治療,否則將會導致癥狀加重,對患兒產生嚴重的不可逆的損害。本次研究選取患兒110例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小兒腦癱患兒110例為研究對象,男58例,女52例,年齡4個月~5歲,平均年齡(2.36士0.34)歲,經確診選取患兒均患有小兒腦癱,具體類型有:痙攣型四肢癱21例,痙攣型雙癱22例,痙攣型偏癱25例,不隨意運動型26例,共濟失調型9例,混合型7例。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法,對應不同的患病類型,采用相應的常規治療,在常規治療下結合康復方法,康復方法主要有:小兒推拿、運動療法(采用Bobath治療技術)、物理因子治療(生物反饋療法),利用推拿的方法時注意沿經絡走行的方向,使用推、拿、按、捏等推拿手法,點壓穴位命門、承山、昆侖、腎俞、環跳、肝俞等,特別注意要使痙攣型患兒感覺全身放松需要手指輕柔;采用彈撥肌腱等手法按壓肌張力低下患兒,在操作的過程中,注意指不離經穴、手不離皮肉合理掌握輕重的推拿原則[2]。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觀察組結合針刺方法,選用1.5寸頭針,與頭皮呈15°刺到帽狀腱膜下,針感不滯澀時留針一個小時。操作體針時要快速進針,實證瀉法,虛證采用補法,虛實不明時平補平瀉法。用針灸配合推拿時頭針刺的穴位有運動區、智力區、足運感區、語言二三區,體針刺的穴位有百會、內關、足三里等。如果患兒伴有其他癥狀,相應的應該附加相應的刺激穴位[3]。
1.3 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分為基本治愈、顯著改善、好轉和無效,基本治愈:恢復正常或者是接近正常的發育順序,異常的姿勢消失,肢體運動功能和智力恢復正常,反應能力和語言能力得到提高;顯著改善:恢復正常發育順序,異常的姿勢減少,肢體運動能力和智力有所提高;好轉:發育順序和智力有所好轉,肢體的運動功能和姿勢稍有進步;無效:沒有以上改善或者病情惡化[4]。為了測定患兒的療效,同時針對患兒的PDI和MDI情況進行評價打分。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
對照組55例,基本治愈15例,顯著改善20例,好轉15例,無效5例,有效率為63.6%,觀察組55例,治愈26例,顯著改善24例,改善4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0.9%,采用針灸配合康復手法治療的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0.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的MDI、PDI值
治療前,對照組MDI為(82.10±4.20)分,觀察組為(81.40±4.50)分,治療后對照組MDI為(84.75±3.90)分,觀察組為(97.46士9.30)分。治療前,對照組PDI為(75.43士5.05)分,觀察組為(74.46士5.52)分,治療后,對照組PDI為(76.27±4.78)分,觀察組則為(86.27士8.56)分,治療前兩組患兒MDI、PDI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DI、PDI值明顯得到提升與對照組差距明顯,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小兒腦性癱瘓由多種原因導致,多發生于出生后的一個月內,是一種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對患兒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中樞性運動功能、行為、智力等方面的障礙,是引發癲癇以及視覺、聽覺、語言障礙導致殘疾病的重要原因,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屬中醫“五遲”、“五軟”范疇,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因先天胎稟不足、父母氣血虛弱受孕、后天失養致使氣血不足和發育遲緩,病情遷延難愈[5]。將針灸和康復手法相結合,特別是在康復評估和其獨特的治療手段的基礎上利用針灸,結合康復手法具有很好的改善患兒的不良姿勢,促進軀體功能恢復的優勢,和針灸具有通經活絡、補氣活血功能,能夠刺激患兒增加腦血流量,促腦細胞修復的功能。將兩種療法有機結合起來,提高腦癱的診治水平,具有較高的治療有效率。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針灸配合康復手法治療小兒腦癱有效率為90.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上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孔令霞.針灸配合康復手法在小兒腦癱治療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臨床實踐,2015,7(28):162-163.
[2] 周愛真.探討針灸配合康復手法治療小兒腦癱的作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0):225.
[3] 張朝霞.中醫綜合治療小兒腦癱40例療效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8):117-118.
[4] 張亞芹,神經節普脂治療小兒腦癱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9):2013-2014.
[5] 袁 鶯.針灸配合康復手法治療小兒腦癱療效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7):55-56.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