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琴
凡教授一年級的教師一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都會感同身受:剛進入一年級的孩子太鬧,孩子的各種習慣急需養成,老師們既得扮演保姆的角色還要完成知識的傳授,幾天下來嗓子啞了,整個身心更是疲憊不堪。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好習慣成就好未來,而一年級恰恰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黃金時間,作為一名班主任既要認識到這個階段的重要性,更要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其中,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讓班級管理更加有的放矢。
一、學規矩,守紀律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在幼兒園以保育為主,進入小學后就變成以學習為主。開學第一天,我發現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上課的概念,鈴聲響過之后,依然在外面玩得熱火朝天,有的孩子竟然到了玩累才回來的地步。課堂上老師講老師的,孩子玩自己的,有的甚至老師正講著課,孩子就極其自然地站起來,離開座位隨便溜達開來,看到這些場面真讓我哭笑不得。那就從基礎訓練吧:在幼兒園孩子們對鈴聲沒有形成條件反射,我告訴孩子們,鈴聲就是命令,聽到鈴聲后就要在最快的時間趕回教室,為了反復強化這種訓練,每節課前我會提前站到教室門口,鈴聲一響,對于那些及時坐好的同學我會表揚他們:“你們的耳朵真管事,在那么嘈雜的聲音里會聽到上課的鈴聲,并以最快的速度趕回來,真是了不起。”孩子聽到表揚后更加準時了。要想孩子能認真聽講,首先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抬起頭來,眼睛看到老師或黑板。開始一周,我反復訓練這一點: 123,向前看,誰的眼睛最明亮。孩子們頓時來了精神,把眼睛瞪得溜圓看著我。在我悉心教導下,孩子們的課堂習慣慢慢養成了。
二、聽兒歌,懂道理
有專家稱好習慣需要21天養成,因此任何一種習慣經過一周的訓練后,還應該把它變成常態化。根據小學生認知特點,有些習慣可以以兒歌的形式呈現給孩子,例如:小手放胸前,小腳放桌下。耳朵聽得清,眼睛看得真。嘴巴說得巧,腦袋勤思考/(《上課歌》)要寫字了:拿起筆來坐端正,頭正肩平雙腳穩。一拳一尺加一寸,字字爭取得滿分/(《寫字歌》)課間活動時:課間活動不能鬧,自我服務要做好。喝水如廁收書包,我跟時間來賽跑/(《課間活動歌》)這些兒歌朗朗上口,孩子們很快就能學會,每堂課讓孩子們背一背,做一做,比一比,久而久之好習慣自然養成!
三、全參與,做主人
魏書生曾在《班主任工作漫談》中提出在班級管理中,要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個孩子真正成為班級管理的小主人。我在班內安排班委后,又安排了一部分學生:有專門管燈的叫燈長,負責早晨來時開燈,第二節課后關燈;有專門管門叫門長,每天負責開門、鎖門;有管開關窗子的叫窗長;有收拾整理教桌的叫桌長;看起來這些都是小事,但培養的卻是孩子的責任心。在班級管理中,人人都是班級的小主人,孩子們的積極性可想而知,每項工作又責任到人,誰負責的工作沒干好,馬上一目了然,既防止了以前的“大鍋飯”,又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雖然我的班主任工作剛剛上任不久,但整個班級管理已經井井有條了。
四、家校合,齊努力
打掃教室衛生,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孩子在家里養尊處優慣了,第一天當值日的孩子連地也不會掃,更別說拖地了,沒辦法我只好自己親自教他們干,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痛,想想這樣不是長久之計,得想個辦法:我聯系了幾個非常熱心班級管理的家長,每天教孩子們做值日,我和家長們每天對孩子的值日進行評比,對于干得比較好的小組進行獎勵。一周下來孩子們已經干得得心應手。每天和孩子們一起在干凈整潔的教室里學習,心情非常舒暢。為了更好地發揮家長的作用,我班迅速成立了家委會,家委會成員為我們班管理出謀劃策,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有了家委會的協助,使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教學中。
總之,作為一名一年級的班主任既需要“有心”,也需要“用心”,更需要有“耐心”和“愛心”,只要持之以恒,我們的班級管理工作一定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