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宗禹
摘 要 語文教學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語文素養。職業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主要有感性閱讀、理性閱讀、識記閱讀等,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閱讀中提高語文水平。
關鍵詞 職業中學 語文教學 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1-0026-02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文化基礎課。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閱讀的現代含義
葉圣陶先生將“閱讀”一詞理解為“宣讀”“吟誦”。他在《(精讀指導舉隅)前言》中說:“讀法通常分兩種:一種是吟誦,一種是宣讀,無論文言白話都可以用這兩種讀法來讀。”“至于宣讀,只是依照對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讀下去,用連貫與間歇表示句子的組織與前句和后句的分界”,“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并且“必須理解在先”,然后才能“傳出文字的情趣,暢發讀者的感興”。他強調讀時要以理解為基礎。許嘉璐《高中語文學習詞典》也解釋“閱讀”為:“心、眼、口、耳并用的出聲閱讀。采用閱讀方式,邊讀邊想象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然后再用語言把想象中的畫面描述出來。”閱讀、朗讀和朗誦不盡相同。
相同點:閱讀和朗讀都是以讀為基礎,要求出聲地讀,通過喉舌、肌肉等的活動,因聲求氣,從作品的聲律氣韻方面把握作品的意蘊。
不同點:閱讀強調通過反復多遍地讀來達到熟練,逐漸加深對作品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從而加深加強記憶,并潛移默化地體會作品的音韻美、節奏美和作品的氣勢、風格、神韻等,整個過程強調閱讀者的自我感受、自我體驗。朗讀只需出聲地讀。朗誦是表演給人看(聽),是演員通過有聲語言,向觀眾(聽眾)表達作品思想感情和演員主體感受的一種聽覺藝術;閱讀既是一種有目的、有感情的讀書方法,也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朗誦和朗讀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和方式。
綜上所述,可以把閱讀法界定為:一種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眼觀口誦心記,仔細思考,多讀至熟練成誦,達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
二、閱讀的主要方法
1.感性閱讀
初步感知文章的表層意義,這是閱讀的基礎步驟。要求邊讀、邊思、邊提問。閱讀,不僅是動口出聲,還要動腦筋思考。閱讀只是一種手段,但不是最終的目的,只有在閱讀中思考,才能更好地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閱讀與思考之間是有辯證關系的。閱讀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有助于更好地閱讀,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但在目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對這兩者往往重視了后者,而忽視了前者。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面不學則殆。”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時進行積極的探索。
2.理性閱讀
在初步讀通、理解文章語句的基礎上,再讀品味語言,這是閱讀的關鍵。學生要整理出文章的思路,從字詞表層意義到語言語境含義進行研究,運用自己已有的情感經驗,加入自己的想象,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藝術特色。“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如果不對作品的語言、結構、主題、背景等作理解和領悟,就不能和作者的情感體察相通、產生共鳴,會影響閱讀的準確性。要求邊讀邊品、邊想象。在閱讀時,注意語調節奏要抑揚頓挫,體現輕重緩急,慢慢體會作者語言運用之妙。
3.識記閱讀
漢語語言變化繁復、蘊涵深厚、韻律優美,不閱讀不能體會其妙處。古人很重視閱讀,但從《三字經》到《唐詩三百首》無不要求學生熟讀成誦,背誦成為語文學習的基本功。在這種強制性的教學手段下,學生們在記憶力強盛的少年時代,進行大量的記誦,為自己積累了一筆終身受用不盡的語言財富。古往今來,無數的名家、大家學習語文的經驗都可以證明這一點。齊梁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在少年時代曾閱讀文字達“二十萬言”;茅盾少年時將《古文觀止》倒背如流;郭沫若能寫出一系列古代社會研究著作,是因為他將《易經》爛熟于胸為他打下了基礎。巴金先生也在《寫作生活的回顧》中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背出來,也就能慢慢體會他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摸出文章的調子。我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腦子里面了,雖然我對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的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議。我仍然得感謝我那位強迫我硬背《古文觀止》的私塾老師。”他們語文能力的形成,無不得益于閱讀。
總之,閱讀教學是我國的傳統教學方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方法。其適合職業中學學生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通過閱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提高語文水平,提高語文素養。所以職業中學的語文教學不能丟棄閱讀教學,要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語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