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云
摘 要 新課程初中物理教學要求教師認真改變教學策略以實現學生積極自主地學習以提高教學效果。然而,課改實施幾年的歷程中還有許多制約著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待于我們不斷改革。本文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現在物理教師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闡述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提問的方式和形式、教材中小試驗及插圖的利用、教學內容的處理等策略來提高課堂的實效。
關鍵詞 初中物理 高效課堂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2-0056-01
教學內容順序相信大部分教師都和我一樣,在自己的教學反思中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怎教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要實現初中物理教學的高效性,我們需要怎樣改變課堂構建方式,如何科學施教?這都是我們當前應該思考的問題。我認為教師要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創設一種生動、有趣、多樣的教學情境,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四章第三節《大氣壓強》時,我設計了三個既簡單,現象又明顯的小試驗:“注射器的活塞為什么很難被拔出?”把大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部,排盡里面的空氣,然后用拇指堵住注射器口,讓學生把活塞拔出,學生感到非常吃力。“不流水的小孔”,在礦泉水瓶上打幾個小孔,在里面裝上水,小孔有水流出,蓋上瓶蓋后,水就不流了。“礦泉水瓶怎么變癟了?”,往礦泉水瓶倒入熱水,用力搖幾下,把熱水倒掉了,將瓶蓋蓋好,過段時間,礦泉水瓶就變癟了。這三個小試驗使學生感到相當驚奇,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有了很強的求知欲望。
二、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提問的方式和形式
教師對教學問題的設置是我們教育技能發揮的優勢之一,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節奏,實現與學生情感的雙向交流。課堂上的提問除了教師外,還應該給予學生大膽提問的機會。當學生們經過真正動腦提出急于求知的問題時,就會極大地激起了求知欲,提出的問題愈多,獵奇心就愈強,興趣也就更濃,課堂的注意力就愈發集中,思想就愈活潑。
三、充分發揮小試驗及課本上插圖的作用
物理課程教學離不開實驗,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因為這些實驗比較容易做,器材實驗室都有,比較容易準備。但是只用這些試驗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習物理的興趣及熱情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制作一些小試驗作為補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第十四章第一節《壓強》中的“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時,我設計了一個小試驗:“比一比誰的力氣大?”的試驗。給一位男同學一根筷子和一個吹好的氣球,給一位女同學一支削好的鉛筆和一個吹好的氣球,讓他們比一比誰先把氣球戳破。然后,再用同樣的筷子和氣球做比賽。最后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由此你得到什么樣的啟示?這樣下來學生基本上已經弄懂了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可以自己分析教材上的實驗了。
另外在物理教材中有許多小插圖,只要認真分析利用導,對教學效果也可以起到推風助浪的作用。如新課標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教材第十五章第一節《功》有三幅小插圖就有這樣的效果,駕駛員看到前面有一條小狗后踩剎車,汽車滑行了一段距離。是為了說明當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時,力做負功,也叫物體克服力做功;而甲圖中,小女孩搬石頭而未起、兩個人提著水桶在水平路面勻速前進。則是為了說明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沒有移動距離以及當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垂直時,力對物體都不做功。這類小插圖不僅直觀而且含義深刻,由小插圖得出的相關結論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科學安排教學步驟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做到靈機巧動是我們實現教學高效的途徑。在新課標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教學中如果把第十一章第一節《多彩的物質世界》放在第十六章第一節《分子的熱運動》后開展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物質結構的理解和認識,因為學生在化學上此時已經學過相關的知識,同時物質的結構對分子的熱運動和物質的內能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樣處理可以使這部分知識更加嚴密,各部分知識之間相互聯系,內容跨度小,學生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