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貴
【內容摘要】促進高中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是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與廣度。受社會因素和電子刊物的影響,很多同學閱讀語文都是快閱讀、淺閱讀,無法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培養高中生語文思維的深度與廣度需要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筆者為此進行了點滴的思考與嘗試。
【關鍵詞】高中語文 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個性閱讀 思考與嘗試
語文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現代著名教育名家朱永新曾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閱讀史。快節奏的社會帶來了急躁和浮躁的心態,高中生很難靜下心來認真閱讀;信息化的社會,泛濫的電子刊物,逐步消蝕高中生閱讀的耐心。頻繁的測試、滯后的考試評價,使高中生的語文閱讀漸行漸遠,依稀模糊。
針對高中生的快閱讀、淺閱讀,萊州市第一中學的蔡潤園、張建梅老師認為深度閱讀可以緩解這一狀況,旨在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知識覆蓋面,讓學生能整合多方面知識信息,擴展知識的縱深;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語義關聯,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構建學生平面化、立體式的閱讀思維空間,通過建立生態課堂、配套套餐課程、構建悅讀文化來實施。
竊以為,上述的做法是一個系統的宏觀工程,需要學校語文教研組同仁的團結協作和全校的配套工程,非短時間內可以建功,更非語文教師一人可為。筆者做了如下的嘗試。
一、同題文章共讀
總結六國滅亡經驗教訓的文章,蘇教版呈現了蘇洵的《六國論》,其實他的兒子蘇軾和蘇轍也分別寫了同題的文章,共讀三篇文章,我們會發現,由于立足點不一樣,得出來的觀點有很大的差異。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賄賂秦國削弱了自己的實力,建議宋代統治者不要放棄斗爭,不要迷信割地賠款能換來國泰民安。蘇轍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六國窩里斗,見秦國小利而忘本國獨立強盛之大利,不知道團結協作幫助盟國。
再如“完璧歸趙”這個片段,司馬遷高度贊揚藺相如出使虎狼秦國的膽略,認為是他的勇敢和智慧才能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而明代的王世貞在《藺相如完璧歸趙論》中認為帶和氏璧到秦國去這個舉動本身就不明智,最后的完璧歸趙完全是靠上天的庇護才得以僥幸成功。兩種對立的觀點孰對孰錯?還是各有其合理性?司馬遷的“英雄情結”使他膜拜那些在常人眼里像神一樣的歷史人物;而王世貞作為明朝官員,對歷史的剖析必須立足現實,來不得半點想象。
二、不同媒介共議
除了傳統的紙質文本,還有一種筆者稱之為音像文本,比如電影、網上視頻等。前者是源頭,后者是派生。筆者常見的做法是把兩種不同媒介的文本放在一起評議,看哪一種更好。在學習《雷雨》時,魯侍萍拒絕周樸園的金錢補償,紙質文本是這么描述的:魯侍萍接過支票,嘴里說“謝謝你”,手中的動作是“慢慢撕碎支票”。我提醒同學們注意的是“慢慢”和“撕碎”,前者表明狀態,后者表明動作。電影版的《雷雨》中是這樣處理這個細節的,魯侍萍接過支票,就著燈火,把支票燒了。一個是“慢慢撕碎”支票,一個是“燒了”支票,體會一下,哪個更能體現魯侍萍內心無言的憤怒和對周樸園巨大的失望?
《祝福》中的祥林嫂自以為捐了門檻就可以參與魯四老爺家的年底祭祀活動,她是“坦然的去拿”祭祀需要的“酒杯和筷子”,被四嬸喝止后,魯迅這樣形象地描述:“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直到四叔上香的時候,教她走開,她才走開。”電影版《祝福》這樣表現這個細節的:祥林嫂參與祭祀再次被喝止后,她憤怒地拿了一把菜刀到廟里砍自己捐獻的那條供千人踩、萬人踏的替身門檻。
三、反向追問共說
《品質》是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的短篇小說,主人公格斯拉兄弟為了固守鞋匠的美好品質,最后被大公司吞并,兄弟倆活活餓死。格斯拉兄弟歷來是被稱頌的正面人物,但我們平心靜氣地想一想,主人公的性格中還是有缺陷的。我問學生:你愿意成為格斯拉一樣的人嗎?通過老師精心設置問題,學生打開思路:有的贊揚格斯拉;有的同情他的悲慘遭遇;更多的學生說,如果他能夠遇到格斯拉,會保留他的美好品質;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很簡潔:贊揚格斯拉的品質,擯棄格斯拉的行為。這樣學生從單一思維到多樣思維,思想得到沖擊,靈魂得以洗滌。
再如《歐也妮·葛朗臺》這部小說,很多人認為導致歐也妮婚姻失敗的原因是她最后沒有嫁給她的堂弟查理。但我們細想一下,查理是什么人呢?我請學生找有關查理的片段描寫,學生找出的三段是這樣的:(1)在巴黎和一個貴婦人有曖昧關系,由于貴婦人和丈夫外出再加上查理父親的安排,他才來到歐也妮家;(2)剛到歐也妮家,又和銀行家德·格拉桑太太調情賣俏;(3)最后為了所謂的頭銜門第娶了又老又丑的子爵的女兒。他完全是一個自私自利的花花公子,根本不會愛上鄉下那個沒有見過世面、不懂風情的堂姐歐也妮的。知道了這一點,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