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檔案信息化是指檔案管理模式從以面向檔案實體保管為重點,向以檔案實體的數字化信息這種主要形式向社會提供服務為重點的轉變過程,通過檔案信息化、數字化建設認識分析,對檔案信息化、數字化建設進行了探討。未來復合性數字檔案館的設想。
關鍵詞:檔案;信息化;數字化;檔案館;設想
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檔案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成為檔案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它是適應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全面提升檔案工作為社會服務能力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是將來檔案信息網絡的建設,更是突破單位和行業界限,為當地引進資源,搞活經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務軟件環境,突破區域界限,實現全社會的檔案信息共享,最大限度發揮檔案的自身價值。國家檔案館早在2000年的全國檔案工作會議上,就正式提出了檔案信息化的概念,之后檔案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在全國各類檔案館和機關檔案室中蓬勃開展起來,《檔案信息化建設導論》一書對檔案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是這樣定義的:在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檔案管理活動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檔案信息資源進行處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務。
1 對檔案信息化建設的認識
檔案信息化建設是檔案管理模式從以面向檔案實體保管為重點,向以現代化的檔案信息實體的數字化信息處理和利用的這種主要形式向社會提供服務為重點的轉變過程。但是由于這方面的技術在我市發展時間較短,人們對檔案信息化建設的理解和認識上還有一些偏差和不足,在思想觀念上還需要有進一步的更新和突破。
第一,更新檔案管理的舊有觀念。長期以來,檔案工作者普遍思想觀念比較陳舊,認為檔案工作是一個簡單的,默默無聞的工作,只要守好攤、看好門,不讓檔案丟失就行,社會大眾也把檔案部門看成是一臺“文件保險箱”,因此,要真正實現檔案信息化,就必須更新檔案管理的觀念,樹立信息意識、服務意識、法制意識、效益意識,通過檔案信息服務帶動整個檔案工作水平的提高。
第二,正確理解現代化、數字化與信息化的關系。檔案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長久的、系統的、龐大的工程,它包括檔案信息資源的有序整理,檔案信息數據庫的建立、檔案信息網絡的建設以及檔案信息資源的最終開發利用。檔案現代化是旗幟,數字化是基礎,而檔案的信息化才是最終的目的,信息化的實現需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領導的重視與支持,需要檔案工作人員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需要資金和技術的保證,只有把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與現代信息管理方法的應用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確保檔案信息化建設取得最優化的效果。
2 我市檔案數字化建設進程
過去的紙質檔案在多次反復查閱的過程中都產生了或大或小的損傷,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對紙質檔案進行全文數據處理就能長久的保管好紙質檔案,延長使用壽命。
這幾年來,我局領導高度重視檔案的數字化建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為我局檔案的數字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多次派干部到省局、黃岡市局以及江漢區、江岸區、青山區等其他的檔案管理部門學習檔案的數字化處理方法,并結合我館的實際對麻城市檔案館的重點全宗檔案進行了數字化處理,目前已錄入目錄數據接近100萬條,進行全文掃描323萬余幅,位居全省前10名,全市機關單位中也有近80家安裝使用了科怡檔案管理軟件,對本單位的檔案進行全文數字化處理,這也為我館將來建設復合型數字檔案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2008年我館搬遷進新館以來,我館已逐步使用現代化的管理方法為利用者提供服務,在復退軍人檔案、婚姻檔案、退休干部檔案等檔案門類中已不需要再到庫房翻閱原始文件,而是直接通過科怡管理軟件打印出利用者需要的文件材料,既縮短了查閱檔案的時間,極大地方便了利用者和檔案館的工作人員,也保護了這些門類檔案的紙質材料。延長了他們的使用壽命。
3 未來的復合型數字檔案館
(一)、復合型數字檔案館是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檔案管理工作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步入一個新時代。我們可以從信息產業部2001年6月發布的《國家信息化指標構成方案》中看出我國對檔案館未來建設的發展方向。檔案管理工作也將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信息化時代。檔案信息已從以往的紙制檔案,在質上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從最初單一的文字圖片資料擴展為音頻、視頻、數碼照片、數據通訊、文件傳輸、電子郵件、遠程登錄、網絡新聞、壓縮和存儲技術等各種信息資源。信息資源的重要存儲基地,網絡也就成為數字化信息資源服務的主要工具,網絡上的數字化信息資源的管理就成為建設數字化檔案的關鍵。檔案收藏的目的在于利用,檔案界理應走在信息時代的前列,順應時代的潮流,以網絡作為一個全新的平臺為社會提供檔案服務,從現在已進入信息數字化時代,無紙化辦公已逐步興起,建立未來的“數字檔案館”是勢在必行之舉。
然而數字化檔案館的發展,還需要有個過程,數字化時代傳統檔案館不可能消亡,復合型檔案館是檔案館發展模式的現實選擇。也就是說,在未來社會里,將會有三種檔案館存在:一是純數字檔案館,主要是指一些跨館、跨系統、跨地區的網絡檔案館;二是純傳統檔案館,主要是存在于一些基層或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檔案館將隨著社會的發展,其館藏檔案結構也將由純印刷型檔案向印刷型檔案與電子型檔案并存發展,其檔案館工作將由純手工操作向逐步實現計算機自動化管理的方向發展;三是傳統檔案館與數字檔案館有機結合的檔案館,有數字化程度高的,也有數字化程度低的,這將是目前改進中大量存在的檔案館,這類檔案館就是復合型數字檔案館。
(二)、未來復合型數字檔案館發展前景的設想
未來的數字檔案館可以直接面向最終的檔案用戶創辦自己的電子雜志。 檔案利用者在訪問檔案館的主頁時可以隨時訂閱,以便定期獲取最新的檔案信息和館藏信息。檔案館的電子雜志內容可包括新增加的開放檔案目錄、新增加的可供網上直接查閱的檔案圖像信息、本館新增加的服務內容、國家新近出臺的有關檔案的政策法規,以及檔案簡訊、業界動態、熱點新聞等。檔案館可以將這些內容通過電子郵件提供給注冊用戶。另外,檔案館的網頁可以相互鏈接,可以在自己的網頁上創辦交流園地進行學術交流,可以設立聊天室和留言板,可以接受檔案方面的稿件在網上刊登。總之,可以開辦的業務不僅僅是對利用者進行查閱取證服務,數字化檔案館將為檔案工作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天地。
數字化檔案館絕非是在政府上網時創建的網頁上加一個選項或鏈接而已,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域名和網站。“數字化檔案館”應創建自己獨具特色的網頁,開發可多級查詢檔案信息的應用程序,發展注冊用戶,給予注冊用戶更多的訪問權限或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只要辦出特色,吸引檔案界和更多的非檔案界人士的訪問,就會提高了檔案館的影響和館藏檔案的利用率,也有利于提高全民檔案意識。社會效益的提高就意味著經濟效益的獲得。如果檔案館的網頁訪問量大,廣告、合作、贊助等各種經濟行為會隨之而來,這就會加強檔案部門的自身“造血”機能,緩解檔案館常年經費緊張的狀況。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進一步發展,信息高速公路進一步拓展,復合型數字檔案館將會離我們越來越近,數字化數據、信息將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任何人和機構只要通過計算機網絡,均可擁有和使用數字檔案信息。在這個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檔案工作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將會不斷摸索,研究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建設一個符合我市實際情況的復合型數字檔案館。
參考文獻
[1]楊公之:《檔案信息化建設導論》
[2]陳春紅:檔案信息化建設初探[J],上海檔案,2006(05)
[3]國家檔案局頒發的《數字檔案館建設指南》2010年6月
作者簡介
周紅英,湖北省麻城市檔案局(館),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