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濱
摘 要:精益管理是精益生產理論中的一部分,是一種以消除浪費、優化生產過程為核心,使企業利用最少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生產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本文首先介紹了精益上產和精益管理的含義,又分析了制造類企業實施精益管理的必要性,最后介紹了幾種適用于制造企業的精益生產管理方法。
關鍵詞:精益管理;精益生產;制造類企業
自19世紀末美國的福特汽車制造公司創造性的開始采取流水線生產后,這一大批量的生產管理形式一直是近現代工業生產的主要特征,這種大批量、低成本的生產管理方式取代了效率低下的單件生產方式,成為人類生產方式演變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極大的促進了當時世界各國的發展進步,極大程度的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質量。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日趨傾向于多元化、個性化,這時豐田公司率先提出了精益生產管理的概念,這一生產方式的顯著特點是在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模式下進行成本少、效率高、質量有保證的生產活動。這一生產管理模式是繼大批量生產模式后人類對生產模式進行的又一次變革。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后,到目前為止這一生產管理體系越來越完善,并在各行各業中得到了管飯的應用。
1 精益管理綜述
1.精益生產
精益生產又稱為豐田生產方式、準時化生產、精益制造,“精”代表精確、精良、均衡,“益”代表效益、效率等。精益生產主張消除一切形式的浪費,通過實現生產的準時化和均衡化來達到零庫存、零等待,從而減少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這一生產方式最早是由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在日本的豐田汽車制造公司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后總結出來的,也就是說這一生產模式誕生于豐田汽車制造公司。當時進行考察的專家在參觀了豐田公司的生產方式之后,認為這種生產方式是現代制造企業的努力方向,并認為其是當時最先進的一種生產方式。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在對這種生產方式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后,正式將其命名為“精益生產”。精益生產綜合了小批量單件生產和大批量規模生產的優點,致力于在生產較多數量產品的同時,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出品種多樣、質量可靠的產品。
2.精益管理
隨著精益生產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精益生產的范疇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企業的生產系統,而是關注企業的每一個經營過程,這種廣義的精益生產理論其實就是指精益管理。
所以精益管的實質就是廣義的精益生產。在美國管理學大師詹姆斯所著的《改變未來的機器》一書中對于精益管理的敘述是這樣的:精益管理就是通過以人為本,以團隊為工作單位,由顧客來確定產品的價值結構后,根據客戶的要求采用并行工程進行產品的研發,之后通過進行準時、適物、定量的供應和生產,生產出滿足客戶要求的產品,并消除生產過程中的浪費的一種管理思想。企業在實施精益管理后,能過有效改善生產系統的柔性,并使企業的整個運營過程得到優化,使企業可以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多樣化、個性化、產品變化速度快的要求,是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高,更好地適應當今消費者個性化、多品種的消費需求。
2 制造企業實施精益管理的必要性
中國自“入世”成功后,我國企業尤其是制造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逐漸增大,競爭對手遍布世界各地,一個沒有競爭力的企業無論如何也無法在當今這個競爭異常殘酷市場中存活。現在的市場因為競爭的存在充滿了許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公司的產品價格、產品質量、實際產能等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企業必須要保證萬無一失,因為企業的容錯空間不再像以前那樣大了。除了競爭的巨大壓力外,當前我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制造業所需的各種生產資源的價格一路走高,導致企業的成本居高不下。而我國制造企業要想再這樣的大環境下生存下來,就必須從自身入手,轉變生產理念,實施精益管理,放棄之前的大批量粗放型的生產模式,逐步向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模式過度,并不斷地優化企業生產經營中的每一個環節,消除浪費,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3 精益管理在制造類企業中的應用
1.實施看板管理
制造類企業的產品是看的見、摸得著的實物,不像服務行業那樣以服務為產品。因此制造企業都會有自己的生產系統,而看板管理正是現代制造業中常用的一種規范各個生產環節的管理方式,是精益管理體系中的一小部分。
看板就是一種用來傳遞信息、協調和控制各生產工序的工具,是指揮生產活動的媒介,一張卡片、一個信號牌、一個模板都可以成為看板,除此之外地面標示、標簽、臺車等也可以發揮看板的功能。根據用途的不同,我們可以將看板分為生產看板、臨時看板、領取看板、加急看板等等,每種看板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例如領取看板就是引導員工領取生產資料的看板,生產看板就是用來指揮生產活動的看板。但總的來講,看板管理主要用于生產活動中,用來協調各個生產環節,控制生產進度,同時人們還可以根據看板信息來計算出在制品的水量。企業加強看板管理,不僅可以協調各個生產環節的平衡率,還能夠有效防止物料的搬運過量和生產過量,避免浪費想象的產生。
2.全面質量管理
對于全面質量管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全面質量管理就是在以最經濟的水平生產出滿足客戶要求的產品的前提下進行市場調查,產品研發、生產,并最大程度的提高研發、生產過程的質量,將企業各部門的研制質量、維持質量、提高質量的活動構成一個有效的體系。全面質量管理的涉及范圍,決定了這一管理內容的覆蓋范圍較廣,包括研發設計過程、生產過程、使用過程三個方面的質量管理。
首先是研發設計過程的質量管理。在制定這一目標時,工作人員應市場調查分析客戶的實際需求,以此為標準,來設定產品的質量,另外最終確定產品的質量時最好要比客戶的實際需求高一點。同時,還應保證技術文件的質量,這里說的質量文件包括產品的生產原料、生產工藝、技術圖紙等依據設定的產品質量而確定的具體生產過程,這些東西都是質量設計的具體成果,是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依據,是保證產品最終質量的關鍵。另外,相關部門應將這一過程通用化、系列化、標準化,這樣有利于確保生產過程的質量和產品質量,且減少了設計過程的工作量,也簡化了技術準備工作。
第二是生產過程的質量管理。這一過程是產品的形成過程,是形成產品質量的基礎。要保證這一過程的質量,企業應具備一個可以穩定生產合格品甚至是優制品的生產系統,要完成這一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入手:
1)教導員工進行文明生產
2)組織質量檢驗工作。對各個生產工序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保證每一道生產工序的質量,避免不合格產品的進入下一道生產工序中,產生不增值的生產活動。另外,企業要針對這一環節做好檢驗工作,包括檢驗進場的生產原料、各工序的生產質量和產品的最終質量。
3)控制好各工序的生產質量。企業應成立質量控制管理點,分別負責相應工序的質量監督。各個工序質量是保證生產過程質量的基礎,對于整個生產過程的質量直接的影響。另外,一旦某個工序出現質量問題,如不能及時被發現,流入下一道生產工序,不僅降低了生產過程的質量,出現不合格產品,還造成產品的返工,導致產生浪費。因此監督人員必須在產品進入到下一道工序之前發現問題。
第三實是使用過程的質量控制。這一過程指的是產品在出廠之前,為了驗證產品的實際質量和使用效果,在企業內進行的檢驗產品實際應用的情況的過程。這一過程的任務就是針對茶農品的實際應用情況,來完善企業的售前和售后服務,使產品的實際使用效果達到最優水平,并為產品的設計研發過程和生產過程提供改進意見。企業可以通過調查用戶的使用效果和解決出廠產品問題、開展技術服務的方式來完成這一工作。
4 結語
隨著人類科技的日新月異,制造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科學技術是驅動當今制造業發展的兩大發動機。我國制造業的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除了表現在科學技術上外,還表現在管理方式和水平的落后上。本文介紹的精益管理模式,對于提高我國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水平有明顯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嚴兵,顧克江.論精益生產方式與全面質量管理的關系[J].石油工業技術監督,2012, 07:37-39
[2〕齊二石,張洪亮.工廠精益設計的框架及實施方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 9期:167-170
[3] Liselott Lycke.丁eam development when implementing丁PM.丁。丁AL QUALI丁-Y MANAGEMENT, VOL.14, N0.2, 2003, p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