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榮+陳錦娟
摘 要:旅游業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支柱產業,其在經濟轉型與產業結構調整中,均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相較于其他產業,大力發展旅游業具有投入成本小、見效快、持續時間長等諸多優勢,但旅游業從業人員素質的良莠不齊,是制約其健康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本文基于旅游專業人才培養角度,提出中職學校發展旅游業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并就如何利用好這些優勢服務于當地經濟,使旅游專業辦的更有特色,從對接產業、依托行業、課程體系、現代學徒制、評價機制五個方面論述了人才培養方案如何結合地方實情,服務于地方經濟。
關鍵詞:服務地方經濟;旅游專業;人才培養
中職學校要順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發揮自身優勢,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以“讓每個學生獲得進步”為辦學理念,大力實施“品牌立校、特色興校、質量強校、改革活?!钡陌l展戰略,堅定“升學有希望、就業有保障、創業有基礎”的人才培養目標,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進行專業設置,依托行業建專業,立足工業園區,面向下崗職工、面向農村、面向農民、面向市場,使地方旅游業發展得到人力資源方面的保障,使地方旅游業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型產業。
一、服務地方經濟,對接產業辦專業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許多旅游資源尚處于未開發狀態。由于其地理位置、氣候等特點,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有很大局限性。表現為現有開發較好的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較發達城市周邊,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很明顯。而更多較為偏遠、交通不便利地區的旅游資源開發力度小,有極大潛力可以挖掘。因此,青海省旅游資源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其巨大的潛力決定了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必將需要數量眾多的專業人才。中職學校要抓住這一難得機遇,以產業需求進行專業升級,加大旅游專業的發展力度,以適應旅游產業大開發,從而達到服務地方經濟的目的。面對機遇,中職學校要主動進行專業調整,從規模教育轉型到精品教育,壓縮計算機應用專業規模,決定將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辦大辦強,努力使旅游專業成為拳頭專業、精品專業、強勢專業。
二、推進產學研結合,依托行業建專業
堅持并發揚“讓每個學生獲得進步”的辦學理念,以地方經濟的繁榮發展作為職業教育的責任與使命。積極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比如產學研結合、校企深入合作、工學結合等模式,使旅游專業人才培養中,學生的理論知識得以充分轉換為實際能力,以就業與職業發展為導向,提高旅游專業學生的綜合競爭力。比如與企業深度合作方面,中職學校的導游專業、旅游文化專業與地方旅游公司進行深度合作,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落實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培養出技能型、實用型綜合性與復合型人才。產學研結合,不僅培養了深受企業歡迎的人才,也錘煉了教師隊伍,激活教師發展活力。制定并落實兼職教師期期考核、專業教師每年到企業輪訓制度,使教師能夠完全勝任職業能力教育,使雙師型人才培養模式得以強化。
三、構建課程體系,創新培養模式
旅游產業因其特殊性,學生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只有在重復與充分實踐驗證的前提下,才會逐漸轉化為學生的個人能力。這就對旅游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提出了挑戰。傳統課程體系僵化、死板,不適應現代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且旅游產業鏈涵蓋面寬,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點也較多,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學習完繁雜的內容,并對旅游產業所涉及的各方面專業知識都要有清晰的了解并掌握,筆者認為,課程體系構建是其中的重點與難點。傳統的照本宣科式教育模式從古傳至今,要做徹底改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傳統教育模式也有其自身優勢需要借鑒與延續?;诖?,中職學校旅游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在借鑒優秀經驗的同時,創新是其發展的關鍵。各地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不一樣,所應對的策略也不盡相同,在新課程體系構建中,要汲取與借鑒優秀課程體系精華,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情況,企業方的有效參與,共同構成適應性強、實用型強的新型特色課程體系,使之能最大程度地促進當地旅游業健康發展,進而服務當地經濟發展。
四、引進現代學徒制,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介入中職學校人才培養中,有諸多優勢,具體表現為: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學生就業率、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首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不僅體現在專業能力提高方面,更表現為職業道德規范的極早建立,企業在此處承擔了一部分寫生的德育教育責任。學生在入學開始就進入企業實踐學習,把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有效統一,使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同時,進行實踐操作,使學生可以有效甄別出對自身有利的知識點,從而進行有目的強化。其缺點在于,實習企業的單一性與局限性約束了學生全面能力的成長,不利于學生的長期職業規劃。其次,提高學生就業率。企業在進行校企合作時,通常會與學生簽訂就業合同,使學生不必有就業方面的壓力與思想負擔。企業進行深度校企合作,一方面為自身發展培養人才,另一方面有效地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最后,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企業進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可以有效地保證企業未來發展中的人力資源儲備,使其在同質企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未來的企業競爭必將是現有人才與人才儲備的競爭,深度校企合作使企業可以保障人力資源儲備的質與量,是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
五、立足終生發展,改革評價機制
職業教育的特性決定了職業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最終目標,強化技能實踐,提高就業率,使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完全為實際能力提高服務,并使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轉化率達到最高?;诖?,職業教育的考核評價機制應與傳統教育有所區別,不僅要求學生的考試成績合格,更要求學生的動手能力出眾。
評價方式,多維一體。一是堅持筆考、機考、操作、模擬四維一體,改變了以前“筆考為上,一考定音”的評價方式。二是堅持技能考證、技能競賽、技能高考、技能考核的有機融合,推行成績互通。為配合評價方式改革,我們組織人力開發了計算機網絡考試系統,實現了組卷、閱卷、成績分析、成績發布智能化;我們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合作,完善了專家考評、企業考核、以賽代考等技能考證形式。
評價內容,“三基”結合。在評價內容上,我們注重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等關鍵要素,使評價變得更加簡明可操作。基礎知識上,我們注重基本的文化素養、基本的公共素養、基本的理論知識教學;在基本能力上,我們重視學生的繼續學習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的培養;在基本技能上,我們堅持實用的原則,要求學生必須取得一個中級以上的技能等級證書,鼓勵學生取得多證和跨專業考證,為學生在以后的發展中搶占先機。
評價標準,凸顯個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發展人。我校在學習評價上十分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學業基礎、發展潛力等方面量身訂制個性的評價標準,鼓勵學生發展,激勵學生進步。一是把學生的進步值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二是堅持人人有才,把學生某個方向的特長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三是推行以賽代考、考試考證有機融合。
六、結語
學生的培養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就業為導向,服務與當地經濟,學校更應主動為企業提供知識或技術支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和要求,緊密聯系企業、產業實際,為企業搞好在崗教育培訓。
參考文獻:
[1]李德志.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下的高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2]艾靜超.就業導向下的旅游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2(14).
作者簡介:馬新榮,男,講師,主要從事于學校的教改研究和教學工作;陳錦娟,女,助理講師,從事于學校教改和學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