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宏敏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興起,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使用網絡對熱點事件話題進行探討,網絡對于輿論的產生作用逐漸增強。本文從現代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入手,繼而討論了網絡對于輿論產生的影響,并從中提出建立監管機制的重要性。
關鍵詞:互聯網;輿論;監督機制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7-0242-01
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的交流、溝通變得越來越便捷,一個熱點事件發生后,受眾利用網絡,能夠迅速推動話題,并使其快速形成一定的輿論導向,網絡已經成為輿論形成中必不可少的傳播媒介。那這種傳播方式對輿論的產生具有怎樣的影響呢?
一、互聯網時代輿論形成的特點
(一)輿論焦點的形成
一般情況下,關于某個事件的輿論焦點往往產生于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但基于當前網絡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越來越多的話題產生于網絡,互聯網推動了焦點的形成與發展。
(二)輿論場[1]的形成
當事件熱點、媒體焦點及個人觀點等引起民眾的關注后,人們討論的范圍不斷擴大,來自四面八方的意見融合在一起,并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影響著而后參與討論的大眾,達到一定的規模后,最終形成輿論場。網絡輿論場不同于傳統輿論場,受眾通過新媒介,能及時進行溝通與意見交互,信息流動更快更廣,這是傳統輿論場難以達到的。
(三)意見中心的形成
當一定面積的輿論場形成后,將會陸續出現一些相對受普遍大眾擁護的觀點看法,而發表這些觀點看法的人,在傳統媒體主導的傳播方式下,多以影響力較大的電視臺、紙媒等做依托,主導著一定的輿論方向。但在現今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傳播中,主導意見方向的則多以在微博、論壇等活躍的大V、學者為主。初期討論者各有看法,輿論相對分散,在事件的不斷發展中,當相對主流的觀點開始處于意見的中心位置時,普遍討論者將會受到影響,改變或者放棄自己最初的觀點,選擇與主流觀點保持一致,從而最終形成意見中心。
二、互聯網對輿論產生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2]
第一,互聯網的出現使輿論趨于“平民化”“透明化”。當前網絡傳播方便、快捷,傳統媒體的信息壟斷模式被打破,輿論形成從原來的“自上而下”轉變成如今的“自下而上”,互聯網讓更多的“普通人”加入到了輿論傳播中。并且在信息傳達上,只要有人“爆料”,大眾就能迅速獲取消息及時溝通,信息再也無法藏著掖著,都攤開擺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第二,互聯網平臺使輿論的形成力度加強,范圍變廣。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因為時間、地域等的影響,使輿論產生的范圍與力度都受到了限制。網絡給大眾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討論者能輕易在這個平臺中找到與自己觀點相一致的同伴,從而增加討論的動力,更愿意發表自己的言論。
第三,網絡使民眾輿論監督的影響力逐漸加大。在傳統媒體占主導的時代,輿論往往由國家、政府等相關部門控制,網絡的崛起讓監督無處不在,每一個網名都是一雙監督的眼睛,民眾的話語權得到重視,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
(二)消極影響
第一,網絡信息的碎片化導致民眾片面地看問題。網絡環境給受眾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來源,但來源的真實性無法保證。面對巨大的信息量,受眾往往更愿意關注自己愿意關注的部分,從而導致觀點的偏激性,當一定的導向形成后,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他人判別是非、辨認事物的能力。
第二,網絡環境的不可控導致輿論暴力的形成。由于網絡環境相對開放,同時又具有匿名性,在此因素的影響下,討論者可以不負責任地表達情緒,這就極易造成網絡暴力的形成。人是感性動物,理智常常被情感牽著走,當輿論形成時,大眾的情緒被調到最高點,此時網絡中一旦出現激烈的言論或行為,很容易就會引起大多數網友的跟風,最終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像人肉搜索、謾罵攻擊等行為也會隨之而來。
三、正確引導并建立相關監管機制[3]
正確認識網絡輿論的形成機制,才能更好地發揮輿論的效果。這就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建立健全的監管網絡輿論的法律法規,起到積極引導、創造良好網絡環境的作用。作為個體受眾來說,則應提高責任意識與自律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結論
總的來說,互聯網為輿論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便捷,使輿論傳播速度加快,范圍變廣,讓輿論的產生變得更加平民化。但在積極影響的背后,我們也要及時觀察到網絡給輿論帶來的負面影響,輿論的極端性與片面性將會讓問題從網絡延伸至現實,如不及時解決與控制,將會給民眾帶來巨大的不良后果。因此在提高自身意識的同時,也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出臺完善的法律法規,維護民眾的基本權益。
參考文獻:
[1]寧寧.新輿論場的形成與消解——新媒體時代下的輿論場[J].新聞世界,2010,9X:35-36.
[2]駱正林.網絡對社會輿論形成的四大深刻影響[J].廣州大學學報,2013,11:51-53.
[3]田群蘭.論網絡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聞知識,2009,05:60-6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