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紅
【內(nèi)容摘要】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上,教師應當豐富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結(jié)合文本背景引入更多的文化素材,讓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多層面以更深入的方式理解與感受文本。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高中 英語 閱讀教學 文化意識 滲透
滲透文化意識教學對于語言的教學而言非常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知,讓學生形成基本的文化素養(yǎng),這也是英語教學的一個核心目標。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上,教師應當豐富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結(jié)合文本背景引入更多的文化素材,讓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多層面以更深入的方式理解與感受文本。這不僅更符合高中英語課程的基本教學要求,這也是給學生理解文本提供的一扇新的窗口,可以極大的加深學生的文本感知能力。
一、教學導入中融入文化背景
閱讀教學有幾個比較固定的環(huán)節(jié),首先,在文本教學前教師需要進行必要的教學引入,要讓學生對于文章的背景形成基本的了解,這樣學生在理解文章時才不至于產(chǎn)生太大的障礙。教學導入是一個重要且很有必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對于那些學生并不理解與熟悉的閱讀素材,教師導入可以給學生理解文本提供充裕的背景知識介紹,讓學生更容易融入到文章探討的主題中。在教學導入時教師便可以多融入一些文化背景,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有代表性的實例或者是歷史上發(fā)生的一些事件。這會給學生理解文章提供鋪墊,會讓學生具備理解文本的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識,甚至可以為學生領會文章的情感提供必要的感情基礎。
比如,在導入第一模塊第四單元Earthquakes Reading Period 1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關于地震發(fā)生時情景的影片片段:房屋倒塌,橋梁斷裂,路面開裂等情況,隨之伴隨的是人們聲嘶力竭的哭叫與求救,場面讓人動容。這些畫面無疑對于學生形成了非常強烈的觸動,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地震帶給人的摧毀。學生對地震進行一般的討論以后,很自然地為后面介紹1906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的聽力材料How do earthquakes happen?和Workbook上的Jack London的文學作品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教師在教學這些內(nèi)容時可以結(jié)合一些跨文化背景知識來輔助學生領會文本,讓學生了解當時美國舊金山地震的產(chǎn)生過程,以及后續(xù)人們迅速做出的一些反應。這些其實都是對于學生文化意識的一種培養(yǎng),也是幫助學生更充分的領會文章的教學基礎,以這樣的方式來進行文章的講授將會收獲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文本分析中融入文化素材
在隨后展開的文本分析中教師同樣可以融入充裕的文化素材,并且可以讓多元化的文化素材作為學生理解文本的資料與參照。有的閱讀文章涉及的話題學生比較熟悉,可能在生活中也較為關注,這類文章學生閱讀起來會比較容易融入。但是,有的文本主題學生并不熟悉,文章中談到的內(nèi)容學生了解的也不多,這樣的文章就需要教師做好必要的教學資料的補充,多引入一些有代表性且學生感興趣的文化素材,以此來消除學生理解文本可能存在的障礙,并且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學習與體會。
在教授第二模塊第四單元閱讀課文時,我在課后設計了這樣一個思考問題: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wildlife?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很自然地把自己放在Daisy的位置,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僅僅讓學生弄清楚這個問題是不夠的,這篇文章的教學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意識,要讓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滲透到每一個學生的思想體系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文化素材,以教學補充的形式來加深學生對于這個主題的認識。比如,可以給學生播放幾段明星為宣傳保護野生動物而拍攝的公益廣告,讓學生在觀看這幾部視頻片段的過程中更充分的了解到野生動物在現(xiàn)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受到的各種傷害,讓學生的環(huán)境意識更加濃厚,這也就實現(xiàn)了這篇文本的一個深層次教學目標。
三、課堂討論中融入文化要素
在課堂上進行一些問題或者相關主題的討論時同樣可以融入相應的文化要素,這也是豐富課堂,拓寬文本教學范疇的一種方式。當學生學完文章后教師通常會有一個教學的發(fā)散與延伸的過程,比如會就文本主題引導學生對于一些特定問題展開探討,或者是引入一些補充資料來加強學生對于文章中探討的主題的感受。這些都是很值得倡導的教學方式,也是閱讀教學的必要組成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同樣可以充分融入一些文化要素,可以補充一些有一定文化內(nèi)涵的文章,讓學生在閱讀中來感受這些內(nèi)容,加強對于相應主題的認識,這也是拓展學生知識范疇與視野的一種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