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煜
摘 要:新媒體的出現與快速發展,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前沿陣地,然而,由于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具有很強的多元性及開放性,各類信息錯綜復雜,因此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有效性產生了不利影響。對于高校來說,應當在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繼承與發揚的基礎上,對新媒體教育功能做好充分挖掘,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工作做出有效貢獻。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探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3-129-2
1 ?新媒體概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1 新媒體概念
所謂的新媒體,只是一個相對來說的概念,對應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對應時代的新媒體。而目前,新媒體涵蓋的范圍包含移動互聯網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微信、微博各種網絡平臺與社交軟件。對于新媒體來說,其主要的優勢,是對當前信息傳播方式做出了改變,將原先的一對一信息傳播方式,轉變為一對多的方式,這種方式在完成信息傳播時,時效性更強,傳播范圍更廣,交互性較好。
1.2 新媒體展現出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教育方面,新媒體更便于資源的傳播與共享,并能夠對學生個性做到極大的尊重,可以與學生做到及時互動,因此展現出更多的人性化特點。新媒體借助數字技術與多種傳播方式,借助網絡平臺、移動互聯網等渠道,實現信息的跨界、跨時間交流與互動,從而使信息交流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而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對新事物較為好奇,接受能力較強。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時,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作為教育平臺,借助微信公眾號、微博平臺,采取多樣化方式,將信息傳遞給學生,通過新媒體完成教育資源的傳播與分享,進而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思維觀念。
2 ?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不利因素
2.1 信息傳播內容不易控制
依靠網絡發展的新媒體,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可以完成跨界、跨時間傳播。同時傳播的信息量種類繁多且復雜。新媒體在充當信息傳播工具的同時,也為學生觀念與思想構成,起到了較為深刻的影響。因此,各種文化與意識形態,甚至是很多政治勢力,都在借助新媒體來傳播觀念。利用新媒體,來對校園信息進行發布,其傳播速度更快,應用方式也較為自由。這就會使得一些別有意圖的人們,借助新媒體技術,來灌輸自己的思想與價值觀念,甚至推崇一些腐朽、不健康的思想與文化方式。然而,因為大學生價值觀念尚未完全形成,對很多事物缺乏正確判定,若是不斷遭受這些腐朽信息的干擾,并會影響他們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從而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麻煩。
2.2 虛擬特征引發認知偏差
由于目前新媒體還缺乏有效的監管與認證措施,因此導致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時,難以對傳播者做到準確定位,對傳播的信息內容也無法有效辨別真假。這種虛擬特征,使信息傳播有著極大的自由。然而,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其價值觀念尚未形成,長期在這種虛擬環境下,便會使現實與虛擬世界出現混亂,繼而使得學生人格發生障礙,責任意識不斷弱化?,F實中存在一些學生,長期生活在虛擬當中,與現實世界脫離軌道,從而導致人際關系淡化,心理問題不斷出現,甚至在生活中有極端思想及行為方式出現。
2.3 內容多樣化影響教育效果
新媒體所傳播的信息,呈現出分散化與多元化特征,這種復雜且較為多元的信息內容,使得政府在對其進行監管時,存在較大的難度。然而,在這些多元化信息當中,必然存在一些信息,不利于大學生思想觀念與價值觀念的形成。同時,一些不法商家,為了追求更多的經濟效益,不惜借助新媒體來傳播一些低俗思想與文化,甚至會突破道德與法律底線,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造成了較為不利的影響,使大學生喪失對人生的正確追求。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難度有所加大,影響教育開展所發揮的效果。
3 ?利用新媒體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策略
3.1 借助新媒體平臺作為教育前沿陣地
新媒體出現之后,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不可只局限在課堂教學時間,而是要在課外做到不斷滲透,進而完成以校園生活為基礎的,傳統教育與新媒體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創建任務。具體需做好三大工作的開展。一是做好新媒體渠道的拓展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夠融入新媒體當中。借助新媒體,來完成文化內容的宣傳與報道工作,在讓黨團組織融入網絡的同時,不斷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思想動態與心理動態做到充分把握,加強思想與文化傳播的趣味性,借助新媒體來完成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任務,對學生思想做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借助新媒體,來完成師生互動。借助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論壇等交流與溝通方式,完成與學生的及時、有效互動過程,并對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做到重點關注并進行解答。三是借助新媒體打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時,可借助新媒體平臺,在有效設計與構思的基礎上,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打造一系列講座、辯論活動,同時在線上引發討論。使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環境得到凈化,讓學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圍當中,完成知識的學習與思想價值觀的培養過程。
3.2 通過隊伍建設來提升師生媒介素養
所謂的媒介素養,便是人們在接觸、解讀與使用媒介時,表現出來的素養。目前,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形式存在多樣化,各類信息在網絡平臺上呈現出泛濫狀態。為此,高校需采取對應措施,使師生的媒介素養得到提升,讓師生在面對信息時,具備辨別能力。對于教師來說,其媒介素養并不只是做好說服與傳授任務,而是要對網絡信息做好辨別,同時能夠對信息做出有效分析與評價,在提出自己意見的同時,來對學生進行引導。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高校需順應時代的發展,完成思想教育新型隊伍的創新構建,努力打造出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所以,需做好專業性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工作,努力創造一支,理論知識完善,對學生成長規律把握清楚,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所認知,同時掌握新媒體技術的人才隊伍創建工作。
3.3 加強信息監管來提高教育實效性
高校在借助新媒體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時,也需要對新媒體所面臨的信息環境做出進一步優化,努力完成校園新媒體信息監管機制的創建工作,對新媒體所涉及的信息傳播途徑與相關渠道,實施有效的監督及管理,進而形成一整套管理體系。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要求與基礎保障。高校在完善校園媒體信息監管機制創建工作時,應當借助網絡虛擬組織建設,網絡管理員設置等相關工作,來進一步提升信息在傳播時的監管力度。另外,還需完成校園網絡發言人機制的創建工作,對突發性、群體性事件要提前制定防范與解決措施。要求在新媒體環境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關理論與思想做到大力宣傳,進而使校園輿論得到健康發展,使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的實效性得到有效提升。
4 ?總結
作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有著重大意義。而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時,既存在新的機遇,也存在更多挑戰。為此,高校應當努力發揮出現新媒體的優勢,借助新媒體完成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努力打造教育工作開展的前沿陣地,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提升師生的媒介素養,發揮一切有利因素,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有效提升。
參 考 文 獻
[1] 孫大為.新媒體形勢下高校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8).
[2] 孫悅.新媒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15).
[3] 李昱朋,徐永健.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J].青春歲月,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