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計語言最早始于文藝復興時期,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建筑學領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體系,用語言學的方法研究語言成為流行,并由此帶動了景觀設計語言的研究,語言學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理論化、抽象化的知識體系。本文基于對安妮·維斯頓·斯本(Anne Whiston Spirn)的《景觀的語言》一書的研究,從“語言”、“文學”和兩方面入手探究了景觀的語言。
關鍵詞:景觀的語言;文學作品;五感;體驗
安妮·維斯頓·斯本(以下簡稱“安妮”)是賓夕法尼亞大學風景園林教授,她所著的《景觀的語言》一書給景觀語言學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體驗式的現象學語言。從安妮對景觀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的根源主要是她對童年時期的景觀記憶,到她研究生時期真正接觸到一種全新的認知方法——實地考察,得出的對景觀現存狀態(tài)的研究方法,從而引出了五感體驗對一處景觀認識了解的重要意義。視覺思維(照片和繪畫)是她主要的思維模式,它會因其他感官的參與和回應而得到延伸。景觀建筑師的經驗也幫助作者意識到攝影師的視覺能加深這種受過訓練的洞察力的感知方式在五感體驗過程中的重要性。安妮在研究生時期,佩妮大學里無固定課本和閱讀清單,鼓勵學生進行實地調研的教學方式,讓作者意識到理解過程與物質、形式及空間之間的關系成為理解一處景觀的關鍵。
景觀是一首詩,是一本書,是一部旋律復雜的交響曲,它就是與生俱來的語言,景觀的語言是萬物的母語,在有文字描述景觀以前,人們就能通過風云變幻識別天氣,通過漣漪和卵石判斷水下的巖石和生命。
景觀的語言具備了一種語言所具有的所有特征,不同詞性的詞匯組成句子,句子構成段落,段落構成章節(jié),但這些集合的構成是從一個詞(元素)發(fā)展而來的。景觀由各種元素構成,每個元素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用特別的方式——語法和上下文環(huán)境聯系起來的,每一個元素都有自己完整的表達,多種元素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復雜的景觀。流動,如一個動詞,表達在水和通道中事物的狀態(tài)。水和通道,如名詞,是動作的主語和賓語,形容詞和副詞則用來延伸水和通道濕度和寬度的意義。
景觀的語言可以言傳、書寫、閱讀和想象,如:降雪和屋頂的坡度、風向和樹籬的排列角度、家庭結構與聚落形態(tài)等等就是人類閱讀景觀產生的結果。景觀的語言是一個強大的工具,而且它一直都為人類所知,但是現在大多都忘記了而零碎的使用這個工具。這些遺忘和錯誤的使用導致了凌亂、錯誤的景觀表達,而且可笑的是,那些自視專業(yè)的人對景觀的理解也只是盲人摸象,看待問題會根據自己的專業(yè)領域而作出片面的理解。景觀語言的流暢性消失,方言也變得貧乏,人類的刻意性讓土著人變得不和諧,千篇一律的景觀,降低了理解與想象景觀中人類與非人類自然之間關系可能性的能力。過去祖先們與自然之間的對話,因為文字的發(fā)明被保留下來,而現在,人類對景觀的理解大多依賴于已有的景觀知識、現代媒體和想象,導致我們獲得的都是二手的感知與理解。不是每一個人都將成為用景觀維持生計的農民或者捕魚者,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去閱讀景觀,去理解那些讀到的東西,去講述在城市、郊區(qū)和鄉(xiāng)村中新的生活智慧,去培養(yǎng)景觀表達力。
但人類并不是景觀的唯一締造者,一個景觀往往是自然與文化兩種現象共同執(zhí)筆的產物。不僅人類會閱讀景觀,非人類生物也在閱讀景觀,這種閱讀往往基于景觀元素之間的對話,要真正了解景觀,就要在作出回應前深入的了解這些持續(xù)時間或長或短的對話。這些對話是有意識與無意識,外向性與內向性結合的。由于土壤松散,加之強降雨后土壤不能承受重荷的滑坡,就是雨水、土壤的無意識的內向性對話。這種對話是非顯性的,但又能通過閱讀發(fā)現其潛在性。人們用樹籬擋風防沙則是有意識的外向性對話。
在景觀里,每一塊巖石,每一條河流,每一棵樹都有各自的歷史,巖石上被水侵蝕的孔洞和紋路;河流由寬變窄,由清變濁;樹干上年輪的疏密,就是它們與周遭自然持久的對話。你的閱讀會直接影響你的講述,你想怎樣去講述也會影響你將用什么方式去閱讀。
景觀的意義能被感官感知,能由閱讀意義的本能和經驗,以及心智的認知所塑造。這種意義是固有的,如圓有中點,路有方向;但也有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知識樹、生命樹。同時它也是一個復合體,一個元素通常具有幾層含義,這些特定的含義往往取決于環(huán)境里它所起到的作用。而且不同的讀者對于一個相同的讀物,能收獲的信息也是不一樣的。自然主義者認為森林是動物的棲息地;木材商則認為森林是生財之道;遁世者認為森林是遠離塵囂的世外桃園;小鳥則認為森林里高參的樹木是躲避威脅的避難之所。
景觀是一部生動的文學作品,具有的不同風格和類型。乏味的說教、拙劣的模仿、民俗、神話、戲劇(悲劇和喜劇)、演講、詩歌等等。它如同一臺有眾多演員參演的舞臺劇,演員們穿插于舞臺之上,一天、一周、一季、兩三百年甚至上千年。景觀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活動區(qū)域,它的主要功能中所呈現的多樣化是順應發(fā)展的產物。安妮將景觀分成了朝拜(宗教性)景觀、紀念性景觀、游戲景觀、活動集會景觀、生產消耗景觀、家庭社區(qū)景觀。這些通過發(fā)生的事件類型進行劃分的景觀種類,沒有固定功能,但滿足了人類、社會、自然環(huán)境的對生產活動的基本需求。
圣米歇爾山是著名的朝拜景觀,頂端的教堂是朝圣者的終點,但沿途的美麗風景和盤旋而上的商鋪,也為朝圣者或觀光旅游者提供了方便。
華盛頓的越戰(zhàn)紀念館是一個關于失去和悲痛的紀念性景觀,兩面篆刻著犧牲戰(zhàn)士姓名的,透視感很強的大理石墻面不僅擴大了悼念者的情緒,對后代也具有銘記歷史的教育意義。
劍橋校園的唐納噴泉只是校園內的一處景觀,卻因為它霧狀的噴泉,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石陣,意外成了孩子們游戲的天堂。
西雅圖高速公路公園是一個典型的活動集會景觀,綠植從人的活動視角看,遮擋了高速公路的突兀曲線,公園里的溪流和瀑布掩蓋了汽車嘈雜的轟鳴,這給了高速公路上飛馳的汽車優(yōu)美的風景,又為周邊生活的人們提供了安全的活動場所。
澳大利亞的華勒比農場是一個荒廢與更新的生產性景觀,它的運河,瀉湖,濕地和草地覆蓋27000英畝并在近三萬人的地區(qū)處理了60%的污水。該農場可以看到兩百多種鳥類:地鳥,樹棲鳥,獵鳥,濕地鳥和海鳥。三千多頭牛羊以用生活污水灌溉和施肥的草場為食。牛羊肉出售,以及生產收入,降低了污水處理成本。這里完美地展示了廢物和資源,生產和更新進程之間的聯系。
社區(qū)花園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場所之一,尤其是城市模塊化組織下,人們在這里進行很多生產生活活動,它包含了社區(qū)居民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對美好社區(qū)的幻想。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的區(qū)域劃分是社區(qū)不同治理手段和價值觀念的雄辯表達。
參考文獻:
[1] Anne Wishton Sprin . 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M] .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2] 卜菁華,孫科峰.景觀的語言[J].中國園林,2003(11):54-57.
[3] 蒙小英 . C·Th·索倫森的景觀語言[J] .新建筑,2010(3):92-96.
作者簡介:王霜(1992—),女,湖南岳陽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設計學(環(huán)境藝術設計: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