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振旺
摘 要:文章對高校傳統資助體系進行了辨析,同時指出傳統資助在對大學生進行精神引導和心理援助方面存在的不足。對發展性資助的實施進行評述,并深入分析了團體心理訓練在發展性資助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校;發展性資助;團體心理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3-124-2
1 ?傳統資助體系的困境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p>
為保障每一個學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中央和各級政府不斷推進和完善我國資助政策體系,形成了中央、省、市、縣、校五級學生資助管理體系。各大高校已基本形成比較成熟而系統的資助體系,建立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儉學、學費減免等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體系,在保障貧困生“教育機會均等”方面成效顯著(王中對,2012;李貴平,2014)。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救濟性”、“保障性”有余,而在促進學生成長方面的“發展性”不足。傳統的“救濟性”、“保障性”資助模式的弊端顯而易見,例如過于看重物質資助而忽略精神引導、強調無償給予卻忽略感恩回報、注重生活保障而忽略能力發展等(杜坤林,2012)。造成不少貧困生形成了“等、靠、要”的心理,遇到困難不愿意主動尋求解決的對策;解決了貧困生的經濟壓力,但在貧困生的專業學習、職業技能、人際交往、綜合素質等方面的效果寥寥。
在解決生存問題后,貧困生更需要解決發展的問題。重要的是讓貧困生具備脫貧的能力、發展的能力,這就涉及貧困生的心理發展能力、專業學習能力、職業技能等方面的提升。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強調貧困生資助應當從保障性資助向發展性資助轉變,重視對貧困生的精神引導和心理援助。
2 ?發展性資助在高校中的實踐
所謂發展性資助,就是“在充分滿足貧困生保障性需求的前提下,以貧困生的成長成才為導向,最大限度滿足貧困生的發展性需求,促進貧困生在專業學習、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能力素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資助。”(季楓,2013)。
在具體實施上,各高校結合自身情況,發展出不同特色的發展性資助途徑。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
2.1 以項目制打造貧困生發展性資助的平臺
例如,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的“學生陽光助跑項目”,就是以項目制為導向,通過讓學生結合自身興趣、專業特點和校內外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申請經費開展社會調查、研發設計產品、舉辦校內外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意和實踐能力。
2.2 提供培訓券、教育券開展針對性培訓
例如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每年從學生資助經費中提取100余萬元作為助困教育培訓費,專門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就業前的教育培訓。這種發端于美國的資助方式,可以幫助自主、合理地選擇培訓內容,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技能。
2.3 以技能考證為導向進行專業能力的扶助
通過發放補貼的方式,鼓勵學生參加技能考證,對考出技能證書的學生予以培訓費、報名費的補助,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技能效果顯著。例如,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的“技能考證費補助”政策就是這樣一種設置。學生在考取學校鼓勵考出的技能證書后,可以獲得100元/證的補助。該模式對于幫助貧困生,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的貧困生方面大有裨益,職業技能是他們安身立命、脫貧致富的最重要資源。
3 ?團體心理訓練在發展性資助中的應用
3.1 在發展性資助中運用團體心理訓練的可能性
團體心理訓練能在發展性資助中能有用武之地,和發展性資助以下特點有關:
其一,發展性資助體系的建設和實踐逐漸成熟。資助內容上,強調在確保教育公平的基礎上,以育人為目標,逐步由經濟資助擴展到精神資助和能力資助,涵蓋了經濟援助、學業輔導、心理援助、就業創業指導、技能提升、素質提高、法律服務等內容(李貴平,2014);資助體系上,逐漸發展出了獎助勵志培育型、崗位技能加強型、活動素質提高型和項目研究育智型四大模式(彭友,2013),更加側重心理素質的培養;資助理念方面,強調公平與效率并重、權利與義務平衡、工具理性與人文關懷融合、他助與自助相統一(季楓,2013),更加突出非物質性。
其二,越來越重視貧困生資助中的心理援助。許多學者注意到貧困生因為經濟的貧困導致心理的貧困,進而造成能力的貧困,因此倡議在對貧困生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援助,將心理援助納入貧困生發展性資助體系,心理援助已經成為發展性資助的重要組成部分(閆芳,2013;王中對,2012;李國建,2005);心理援助在貧困生資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心理講座、團體輔導、個別輔導、心理訓練等被廣泛應用于解決貧困生的心理激勵、人際焦慮、自卑、情緒管理等問題(管秀雪,2013;潘玉琴,2013)。
其三,團體心理訓練成為心理援助的重要手段。團體心理訓練已經被作為非常高效的心理援助手段廣泛應用于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心理問題。通過團體心理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在團體中進行人際關系學習、重塑行為模式、提高社交技巧,獲得心理癥狀的緩解和性格的改變。例如,將團體心理訓練應用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改善人際關系、克服自卑感、情緒管理等(吳穎新,2011;吳燕,2010)。
3.2 團體心理訓練在發展性資助中的作用
作為發展性資助的一個重要手段,團體心理訓練能有效地幫助貧困生應對心理壓力、提高心理適應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時通過發展貧困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不斷提升貧困生的心理素質。
3.2.1 ?提高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和普通大學生一樣,貧困生也受到心理壓力的困擾,同時受經濟壓力的影響,他們更容易在對人際關系敏感,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在校園里更容易感到失落,受就業壓力的影響更容易感到迷茫和抑郁等。對貧困生進行發展性資助,不可避免地要幫助他們有效地應對心理壓力,團體心理訓練大有可為。管秀雪等人的研究表明,通過團體心理訓練,能改變貧困生的不合理認知,有效地改善貧困生的消極情緒體驗,幫助他們更為積極地看待貧困的現狀,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3.2.2 ?發展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就資助的目的而言,僅僅讓學生得到教育的機會是不夠的,重要的是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僅僅著眼于緩解貧困生的心理壓力也是不夠的,重要的是不斷發展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大量研究表明,通過團體心理訓練能夠幫助貧困生學會自我管理、培養自信的品質、改善自尊水平、提升對生活的滿意度。究其原因,這與團體心理訓練中團體成員的支持與傾聽、良性的多維度溝通、積極的心理訓練、安全接納的團體環境等有關。
4 ?總結
綜合而言,在“精準扶貧”的要求下,高校的資助工作在理念、體系、效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相關研究已大為豐富,可謂汗牛充棟。但縱觀現有研究,不難發現仍有一些不足。其一,已有的發展性資助研究多限于思辨的理論分析,缺乏實證研究;其二,貧困生的心理援助雖已經開展多年,效果也很顯著,但在發展性資助理念下對貧困生的心理援助又面臨著許多新的課題,在發展性資助框架下的心理援助定位、作用、途徑、效果等都缺乏相關研究;其三,團體心理訓練多被應用于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在發展貧困生一般能力與素質提升方面的應用相對較少。
參 考 文 獻
[1] 王中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發展性資助體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4):132-135.
[2] 李貴平.高校貧困生資助的發展性對策[J].教育評論,2014(1):72-74.
[3] 彭友.基于發展性資助視角下的貧困生資助體系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3(z1):347-348.
[4] 季楓.高校貧困生發展性資助的若干問題[J].教育評論,2013(5):66-68.
[5] 閆芳.高校貧困生問題研究綜述[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142-143.
[6] 潘玉琴.建立和完善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幫扶體系初探[J].心理健康教育,2013(36):99-100.
[7] 吳燕.貧困生社交回避心理與肯定性團體訓練[J].當代青年研究,2010(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