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浴火重生的金鳳凰——觀摩大型原創現代泗州戲《賀老太》有感
■張娟

泗州戲與柳琴戲(還有淮海戲)同屬拉魂腔,我有幸應邀觀摩了《賀老太》的首演,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賀老太》中的賀老太實有其人,是泗洪當地家喻戶曉的傳奇式人物,編劇選取了她一生之中幾件“典型”事件加以編織、勾連,源于史實而又不拘泥于真人真事的再現。故事寫了在動蕩、多難的民國年間,戲里通過“三把火”——即天火、戰火、正義之火(自焚酒坊),訴說、旌表了一位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全德糟坊(雙溝酒廠前身)的大掌柜賀老太,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臨危接家業”、“重金援抗戰”、“酒糧賑災民”、“送子上前線”、“冒死制酒精”、“憤而燒酒坊”等丈夫胸懷和大義之舉,闡明、佐證了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審時度勢,主動靠攏共產黨,積極投身對舊社會的摧毀和新社會建設的歷史必然。主人公賀老太(閨名:鳳姑)也在“三把火”中,從一個老式家庭的少奶奶——雛鳳,涅槃成為一只浴火重生的金鳳凰!
編劇夏廣巧是一位年輕的女才子,她不但善于“說故事”,把戲寫得絲絲入扣、引人入勝,而且文學功底,特別是古詩詞功底深厚,唱詞寫得婉約而凄美,這作為戲曲編劇是尤為可貴的。戲曲“以歌舞演故事”,過去也把演戲叫做“唱戲”,可見“唱”在戲曲中的重要性,這不但是說對演員演唱技巧的要求,我以為也應該包括對唱詞詩歌化的欣賞,但過去許多戲曲傳統戲的唱詞從通俗到了粗俗,“水詞”泛濫,像“翻身下了馬雕鞍”“翻身上了馬能行”的句子比比皆是,而現在的一些戲曲編劇缺乏古典詩歌的訓練,寫出來的唱詞也只是一般意義上押韻的順口溜,意境、韻味全無,且不說平仄、對仗、用典以及詩意的美了。夏編劇卻是秉承家學(其父亦為編?。P耕不輟,下筆嫻熟,在劇場里看戲時,我們也能欣賞到唱詞帶給人們的文學享受。如“抖落翠羽成碧水,揚起雙翅邀虹霓”、“飛鳥聞香化彩鳳,游魚得味成金龍”“秋風敲窗聲瑟瑟,與我耳邊唱離歌”等等,都是很具意蘊的詩句了。
導演張建強原是一位資深的京劇演員,自然熟悉舞臺、了解舞臺,對“四功五法”、“光服道化”運用自如,信手拈來。劇中的“酒旗收賬”是全劇的華彩部分,張導把京劇《金山寺》中的水旗舞和昆曲《問探》中的令旗舞巧妙地化到這出戲的“酒旗舞”中,用得順理成章、恰到好處,觀之搖曳生姿,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賀星垣死去后的托舉,作為內行人我當然想到了《鍘美案》鍘陳世美時的劊子手托舉,但用在這里確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很好地烘托了彼時彼刻的悲壯氣氛,給予觀眾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另外,劇中的“三把火”是該劇的另一個亮點,是該劇主題“鳳凰涅槃”的外化手段,張導在臺前用了一道無縫紗幕,在劇中三次火起時,通過投影機打出動感的火光效果,既很好地烘托了氣氛,又為下一場的遷換贏得了時間,這些手段,又顯現出張導對現代舞臺特技運用的嫻熟。

該劇音樂、唱腔的泗州戲味道很濃烈,同時又不失現代音樂元素的融入。該劇的作曲程明先生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青年作曲家,唱腔設計閔現祥先生是安徽泗縣的資深泗州戲作曲,他們二人這種經歷、年齡的互補,使得這出戲的音樂和唱腔既有老泗州戲的味道,令老觀眾聽了過癮;又有了現代交響樂配器的厚重和時代感,讓年輕觀眾接受。閔現祥老師把泗州戲的“花腔”“揚腔”等傳統聲腔寫得出神入化,又適量地融入了淮北花鼓燈和黃梅戲的曲調,使得《賀老太》的唱腔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泗州戲特色,又有一定借鑒和開拓。賀老太(鳳姑)在“酒旗收賬”一場的唱腔,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泗州戲著名的“嘞嘚調”,既突出泗州戲(拉魂腔)的俏皮、勾人,又很好地反映了主人公當時的嫵媚和自信,現場觀眾為之動心、動容。程明老師的配器運用了交響樂“雙管制”的編配法,使得傳統意義的泗州戲有了很強的現代意識和時代感。開幕前的主題曲 《鳳凰頌》,就是一首有著泗州戲味道的所謂的“戲歌”,讓傳統的泗州戲觀眾聽來,是又親切又清新。這首主題曲到了劇終,又反復成了無字的、移調的、大合唱的謝幕曲。作曲者如此的良苦用心,是希望觀眾在劇場里就能跟唱《鳳凰頌》,在走出劇場之后也能哼出簡單的泗州戲的旋律。事實上作曲者是成功了,我在看完戲后的幾天了,腦子里、耳邊廂總是那首《鳳凰頌》旋律在縈繞、在勾魂。


這出戲的舞美設計原偉慶老師是江蘇省舞美學會的現任會長,眼光和能力可謂老辣、獨到,他把淮泗地區的人文景觀和建筑特征都融入到了這出戲的舞臺美術之中。那有著代表意味的全德糟坊的門樓,那詩書傳家的儒商宅第的中堂,那淮河岸邊的蘆葦和垂柳,都極具地域特色和時代特性。同時,半浮雕的細部制作也十分費工夫和見功力,幾近仿真,再通過江蘇舞美學會副會長楊慶錦老師的燈光渲染,時代的滄桑感、歷史感撲面而來。這種風格的設計很點題,又很簡潔,有別于現在的一些新戲的舞美設計,平臺、布景鋪滿一臺,既費錢又影響、妨礙了演員的表演,更違背了中國戲曲“以簡代繁”、“以一當十”的舞臺呈現和創作方法。
主人公賀老太的扮演者李洪湘老師是泗州戲省級傳承人,是江蘇省內泗州戲的代表人物。她扮相俊秀、身段優美、嗓音甜潤、唱腔技巧嫻熟,她通過細膩的表演、動聽的唱腔以及繁難的身段,把一個糟坊大掌柜從年輕少婦到中老年婦女這半生沉浮、榮辱用藝術的手段,表現得準確到位,令人誠服和敬佩。另一位男主人公的扮演者是安徽省宿州市泗州戲劇團的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李書君老師。李老師在劇中扮演賀老太的丈夫賀星垣,賀星垣外號“悶葫蘆”,所以在劇中他的話和唱都不太多。但是李老師對人物把握準確,他把一個忠厚、明理的老實人刻畫地入木三分,說話前的囁嚅、遇事時的怯懦,都是李老師精心處理后的藝術手段。而在關鍵時刻,他又能挺身而出,為妻子擋子彈,那種內在的表演張力,那種演員與角色在那一刻的合二為一,非尋常功力所能及。在他不多的幾段唱腔中,觀眾又能明確地領略到李書君老師的演唱技巧——音量能收能放、控制自如,唱腔細致圓潤、優美動聽。兩位李老師在臺上珠聯璧合、相映生輝,給整出戲奠定藝術基調和水準,令我們后輩嘆服。另外,像王浩、代兵、潘浩強等年輕的泗州戲演員也可圈可點,當行出色,讓我們看到了泗州戲未來的希望。當地主管部門領導和劇團領導的眼光及魄力。
泗洪縣泗州戲劇團是國家級非遺單位,是江蘇省內唯一的泗州戲劇團。當年,泗洪作為泗州戲的發源地,泗洪縣泗州戲劇團也曾輝煌過、驕傲過,但經過十年浩劫和新時期其他娛樂業的興起,傳統的泗州戲一度低迷,前景堪憂。雖然泗州戲劇團的牌子未摘,但劇團實際是以歌舞及綜藝節目敷衍度日,演員青黃不接,行當殘缺不全。在習總書記文藝座談會精神的鼓舞下,當地宣傳部、文廣新局的領導,審時度勢,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從論證劇本,確定編、導、演等一系列的一、二度創作都親歷親為,使得該劇從創作之初就得到領導關心和資金保證。劇團領導更是身先士卒,迎難而上,從聯系合作單位到安排吃住行等瑣碎的日常工作都細致入微、面面俱到?!顿R老太》能有今天的不俗表現,與當地各級領導的關愛和扶持是分不開的。
一出戲的成功,人們往往只看到臺上幾個演員的光鮮。其實,作為一名演員,我知道,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舞臺下面,鮮花和掌聲的背后,又有多少辛勞和付出,有多少不計名利的為民族藝術甘愿付出的人們的努力呀!看時容易做時難,一出好戲的誕生,也真的如同一只金鳳凰,要經過多少次的鍛煉和煎熬,浴火重生、涅槃飛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