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鴻
[摘要]心理變遷一直都是黨和國家政府、學術界重點關注的一個實踐課題。現階段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另外也是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因為社會轉型發展、體制轉軌、貧富分化、干群矛盾以及征地拆遷等因素,社會心里變遷壓力日益增加。所以,探究社會心理變遷視角下干群工作方法創新的有效途徑,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創新來盡可能的緩解社會矛盾,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以及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社會;心理變遷;干群工作;創新
一、緒論
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社會各方面都處在發展變遷的狀態下。任何國家想要和平穩健的發展都需要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重建設。現階段,對國內干群工作造成影響的不利因素還有很多,社會心里變遷視角的辦法也層出不窮,但是目前的措施強調在于制度、機制以及體系的層面上,對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研究和考慮不夠充分。基于此,從思想政治工作軟實力出發,對影響干群工作客觀因素的現實考量的前提下,研究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價值全面轉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強調從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管理創新等不同的層面來分析解決干群工作實際問題的有效措施。
二、社會轉型期民眾社會心理變遷論述
(一)價值觀因素社會心理變遷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讓國民價值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民眾對于人生價值趨向、是非判斷、自我價值彰顯和個人利益保護等各個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改變。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公眾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利益動機也開始表現出逐漸增強的趨勢。有調查數據說明,在現階段“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有29.8%的人選擇“個人利益會無條件服從于集體利益”,而有57.7%的人選擇“在服從集體利益的基礎上兼顧個人利益”。由此能夠了解到,當個體價值觀念取向逐漸增強時,集體取向的價值觀念依舊受到了大部分群眾的支持和認同,二者逐漸朝著均衡效應和作用的方向發展。
對應當怎樣處理好奉獻和索取之間的關系,有調查結果顯示,“只講奉獻,不講索取”這種過去一直以來所提倡的價值觀,僅僅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而“少奉獻,多索取”甚至“不奉獻,只索取”這種在任何社會中都不會得以大力提倡的價值觀則在一部分身上有初步的體現;而大部分人都表現出在奉獻和索取之間力求平衡和兼顧的均衡思想傾向,更多的人會選擇“多奉獻,多索取”,這也反映出了希望借助于為社會貢獻力量而讓個人價值得以充分發揮的一種務實性的價值取向。
(二)情感道德因素社會心理變遷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從溫飽階段逐漸朝著小康時代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意識開始提高,消費觀念也發生了進一步的改變,消費方式從過去的溫飽節儉逐漸的發展為溫馨享受。更多的群眾開始購買汽車、住房等高檔生活品,出境旅游的人數處于逐年上升的趨勢。在我國社會總消費能力逐步擴大的進程中,社會公正的消費心理也開始表現出畸形發展的問題,例如,因為面子思想與攀比心理所造成的炫耀性消費以及過度消費,都屬于比較明顯的表現形式。這些希望通過借助于消費行為來體現出社會地位或者自身品味的消費形式,從某種方面來說是從匱乏社會朝著富裕社會的特殊過渡轉型時期所產生的獨特產物。因為國內群眾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處于短缺經濟時代,而在真正的小康生活到來之后,各種類型的補償心理必然會在消費方面凸顯出來。逐漸走進富裕時代,應當更好的避免一些富裕病的出現,甚至提前出現的可能性。社會從整體上而言并不是非常富裕,各個階層之間的收入依舊存在差距,城鄉發展還不是非常平衡。炫耀性消費方式會導致低收入階層產生明顯的不平衡心理以及相對剝奪感,針對高度社會凝聚力以及積極社會風尚的構建,會出現負面效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消費必然能夠促進經濟增長,而畸形消費卻無法推動社會經濟結構合理轉型以及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現代化建設雖然需要借助于經濟增長來帶動,認識社會發展歷程表明,現代化建設時期必須要有理性精神作為支撐,而理性精神往往是和發奮、勤勉以及克儉等精神品質相聯系的。
三、轉型期干群關系探討
(一)社會轉型期社會心理變遷原因
現代心理變化研究結論表明:1、對于動機與需求上現代化水平越高,其自主需求、異性戀需求以及成長需求就越強;2、對于態度與理念來說,現代化程度越高則權威性反而越弱;3、對于興趣與價值來說,現代化程度越高那么對于社會價值以及人情關系就會更加忽略;4、對于情緒與氣質來說,現代化程度越高,那么適應性、獨立性、變化性以及對他人的忍耐性趨勢便越強;5、對于認知層面來說,現代化程度的高低也存在非常大的差異。研究結果也得出了現代化中個性心理變遷的結論,個人現代性并非孤立存在的特質,它關系到整個人格層面的內容。簡言之,現代化發展歷程并非僅僅讓人們在態度以及價值觀念上產生改變,而是讓人格的整個方面都出現改變。所以,這種新的現代化方式也造就了新的人,社會和生活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之間是緊密聯系的關系。
(二)社會轉型期干群關系特征
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結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改變對于黨和國家政府與群眾之間在長期革命建設中建立起的關系帶來了非常大的考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三十年時間內,我國始終施行計劃經濟體制,而這樣的體制讓我國經濟得到了計劃性的發展,但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社會自身的活力以及發展潛力。從1987年開始,我國逐漸從過去的計劃經濟朝著市場經濟轉型,通過三十余年的發展,社會經濟結構也有了非常大的變化,逐漸表現出所有制結構多元化的現象。正式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作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現代化模式。我國所有制結構所發生的巨大改變也開始拉動人口結構、社會就業結構、組織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區域結構以及城鄉結構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往往表現在:改革本身即是對利益格局的調整。近年來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化,計劃經濟時代那種大一統的結構開始慢慢瓦解,社會利益也逐漸向多元化的方向邁進。
四、創新干群關系工作方法
(一)營造健康積極的社會心理氛圍
群眾素質提高是優化社會心理的關鍵,要提高群眾素質就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借助于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來增強人民群眾的心理素質。針對人民群眾中存在的思想問題,不能夠選擇簡單的辦法來強制性的對待,也不能夠聽任其發展,應當盡可能的發揮出思政工作價值功能,科學的對群眾進行引導教育,讓他們能夠理解和認同新的社會結構,將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逐步引導到適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來。使群眾在面對開放的世界時,勇于接受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事物,形成的新信念。信念是人們前進的精神動力,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動指南。在做好思想引導工作的同時,要保持群眾的心理健康,創造適當的宣泄條件,讓人民群眾能夠把心中的情緒充分的釋放出來,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防止消極情緒相互感染,導致社會中出現不安定因素。另外還需要對人際關系進行改善和優化,讓人民群眾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快樂生活。
(二)建立和健全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信任機制
干群關系和諧穩定發展的其中一個關鍵特征便是相互信任,這主要反映為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相互信任。構建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社會信任機制,必須要努力開展好下面幾點工作。
一方面必須要進一步做好宣傳與輿論監督,進一步發揮出社會安全閥功能。宣傳工作應當是轉變或形成群眾態度、價值觀和輿論的重點工作。在多種價值觀并存、價值判斷矛盾以及價值評價混亂的情況下,媒體應當進一步發揮出社會宣傳作用以及正確的輿論導向價值,客觀準確的報道和評價社會現實,有利于更好的構建社會共識和個體、群眾和社會相互間的理性認同,提供主流價值觀念。科學合理的應用媒體手段,發揮出其價值功能,讓其更好的引導與規范人民群眾的行為與心理,讓社會中的不良價值觀得以矯正。
另一方面是約束政府行為,減少政府失信現象。信任作為道德范疇,它的實現所依據的最直接的力量是政府。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基石,直接影響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其誠信形象對整個社會起到表率作用。政府應注重自身形象的建設,特別是廉政建設。
(三)建立有效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
社會聯系是指與主要社會成員,包括家庭成員、朋友以及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系。必須建立全面深化的群眾心理疏導系統,讓人民群眾的不良情緒能夠盡可能的排除與釋放。第一,政府應當帶頭引導建立心理咨詢機構,讓患有心理疾病的群眾可以主動尋求幫助,讓群眾能夠正確的釋放和傾訴內心的情感;第二,在全社會中宣傳和推廣心理健康教育,讓人民群眾能夠真正了解到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夠學會自己調節情緒,增強自己的社會心理承受能力;第三,建立多元化的社情民意表達機制,讓群眾可以充分釋放自己的情緒,緩解內心矛盾;第四,完善社會民意監測網絡體系。政府部門必須要深入開展民意調查工作,可以借助于網絡、媒體以及第三方研究機構來第一時間了解人民群眾的心理狀態,有助于政府部門更好的處理各類社會矛盾,第一時間調節民眾心態,確保社會的和諧發展。
五、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國社會轉型期國民心理變遷與轉型的專項問題研究,結合國際學術界關于干群關系問題的研究成果,從而進行論述。干群關系和諧是個系統工程,中國民眾社會心理的轉型是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世界強國戰略目標的有效保障,中國民眾社會心理目前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應當審時度勢的處理,任何不利因素都可能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參考文獻]
[1]沙蓮香.關于民族性格重新組合的兒個問題[M].社會學研究,2012(4):62.
[2]葉南客.現代化與社會主義新人[M].重慶出版社,2011:56.
[3]楊中芳.試論現代化研究的本土化兼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式之下如何研究中國人的心理[M].第二屆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討論會論文,20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