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翀+鄒德新
【摘 要】以教育技術學專業為例,從優化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打造多元化的師資隊伍、搭建校內外實踐創新平臺等方面對創新創業教育視閾下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進行探討,以推進產教融合,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 實踐教學體系 人才培養 經濟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C-0181-0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落后、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與實踐脫節”是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存在的突出問題。意見重申高等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分類施教、結合專業、強化實踐”的基本原則,并確立“普及創新創業教育”的總體目標。這一目標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驅動力,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整體要求。因此,應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使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為增強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需求導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專業建設與行業需求對接、課程設置與職業技能對接、學習過程與實踐能力對接,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最重要的內涵就是使學生既掌握創新創業需要的技能,又具備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使培養的學生更加符合社會的需求。這樣,高等院校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地方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更好地為地方經濟、行業和產業服務,使高等教育更直接有效地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和社會進步創新服務。為此,本文試以教育技術學專業為例,通過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推進產教融合,進一步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專業建設與行業需求對接、課程設置與職業技能對接、學習過程與實踐能力對接,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體說來,可從以下方面著手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
一、優化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
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首先應該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使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將人才培養重心由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變,構建基于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切實增強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認真制定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定位、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教學大綱等,梳理專業10-12門核心課程,核心課程必須有30%的學時安排課內實訓項目,并設置不低于4學分的必修本科生創新創業課程。新修訂的培養方案以學分制為導向,構建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創新創業課程、實習實訓課程的課程體系,其中實踐環節包括國防教育與軍事訓練、形勢與政策教育、專業技能實訓、社會實踐、畢業論文(設計)、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等7個環節,具體安排見表1。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堅持回歸育人為本,實現由注重專業能力培養向專業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并重進行培養,重點解決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兩張皮”問題,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突出創新創業教育和學生個性發展,要求學生畢業獲取最低學分為154學分,其中各模塊要求的最低學分分別為,通識教育課程模塊29學分、專業教育課程模塊85學分(其中課內項目實訓學分為21分,以課程設計考評計算學分)、創新創業課模塊6學分、實習實訓課程模塊34學分。
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
建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優質課程建設,建設創新創業在線開放網絡課程。打造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實訓平臺,根據教育技術學專業特色,開設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課程:增設5門左右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包括創新創業素質類、意識類、知識類、實踐類等課程,具體課程設置如下:公共基礎課包括創業基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公共選修課包括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方法、行政能力測試、商務禮儀等。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強化創新創業實踐,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建設和平臺支撐;確立專業核心課程,整合教學內容,增設實踐教學環節,課內項目實訓約占30%學時,項目實訓最終以課程設計考評計算學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知識傳授載體作用,建設上下貫通、依次遞進、相互銜接、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使之成為學科交叉、專業融合、能力拓展的重要紐帶;整合優質教學資源,立足校內,發展校外,重點加強網絡教學資源及其硬、軟件的建設,搭建創新創業慕課、視頻公開課、網絡精品課等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形成網絡開放教育與傳統課堂教學以及其他教學形式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優勢互補的教育新模式。
三、打造多元化的師資隊伍
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通過一系列制度建設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首先,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專職導師隊伍制度,開展全員參與的專門培訓,精選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確保專業理論和職業技能緊密融合。吸納校外師資參與創新創業教育,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組建優秀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導師庫。其次,完善教師培訓、出國進修和掛職鍛煉制度,鼓勵教師學習和借鑒其他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先進做法,激發教師將國際前沿的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最后,建立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和績效考核制度,完善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管理和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專業教師申報國家、省級和地方的創新創業項目研究和實踐。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明確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的責任,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青年教師崗前培訓、課程資質認定的重要內容。通過定期考核制度,提升教師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和指導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實效。最終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實踐教學能力強、創新創業活動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
四、搭建校內外實踐創新平臺
(一)建立學分轉換和彈性學籍管理制度。建立本科生彈性學籍管理制度,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創業,允許調整學業進程,分階段完成學業,保留學籍休學創業,學籍可在標準學制基礎上延長至2年。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將學生參與學科競賽、課題研究、創新創業實踐、發表論文、獲得專利和自主創業等情況折算為創新創業學分。同時,優先支持參與創業的大學生轉入相關專業學習。
(二)利用校內外資源建立創新創業信息平臺。將學生創新創業納入學校“產、學、研”工作體系,積極吸引社會資源和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投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充分利用政府、企業、社會和學校等各方面資源,搭建產、學、研實踐平臺,豐富創新創業實踐資源建設本科實踐育人體系。進一步開放校內各類實驗室資源,建立以工作室為單位的創新創業實訓中心,為學生提供一個集創新實驗、科技制作、學科競賽、作品展示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創新實踐環境。利用校創新創業與學術交流中心,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激發創新思維,為學生創新實踐活動交流、培訓提供條件。定期邀請行業專家、校友作為創業課程授課人、創業講壇主講人,引導校友設立不同類別的創新創業基金扶持學生,邀請相關企業、機構參觀、考察,搭建校友與學生投融資平臺,為學生創新創業作品成果轉化提供平臺。
(三)實施創新創業訓練、競賽計劃。以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引領,以創新訓練、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為載體,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創新創業項目資助體系,形成“了解、參與、主持、指導”遞進訓練模式。堅持興趣驅動、重在參與的目的,實現創新創業融合互動,促使學生廣泛參與創新創業的訓練。以“互聯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業大賽和全國學生創新實踐系列競賽為龍頭,開展系列學科競賽活動,夯實學生學科知識基礎,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四)推進教師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以興趣為驅動、以項目為載體,支持教師以對外轉讓、合作轉化、參股共享、自主創業等形式將科技成果產業化,并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創新創業。注重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科前沿、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的引導,鼓勵導師將自身科研項目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相結合,將科研成果轉化與支持學生創業相結合,促進師生共同完成發明專利,形成教師與學生互利共贏機制。學校將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提高教師科研成果轉化率。
(五)探索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新模式。推進專業和相關企業、研究機構合作的實質性進展,使學生實習與科研合作、畢業分配、創新創業緊密相連。充分發揮企業接觸科技前沿的優勢,不斷更新課堂教學內容。積極整合、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發揮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的各自優勢,每年建設1-2個符合創新創業實踐人才培養目標、適合培養和鍛煉學生創新實踐應用能力、推動科研社會化和產業化應用的產、學、研聯合實踐基地。校企合作新模式包括:戰略合作,與實習實訓基地建立專業共建、學生實習實訓、教師交流培訓等方面合作,并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正式確立校企戰略合作關系;合作攻關,以實習實訓基地為平臺,發揮學校專業優勢,在企業生產攻關、技術開發、員工培訓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服務,擴展合作教育的廣度、深度,把校企合作教育推向新的高度;聯合申報科技項目,開展產、學、研合作,校企雙方利用各自技術、人才優勢共同研發新產品,積極申報科技項目和申請國家專利,實現校企雙贏。通過項目拉動校企的深度合作,形成長效機制;定向培養,發揮專業技術教育為社會、行業及企業服務的功能,為企業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同時也為學生實習、實訓、就業提供更大空間,簽署頂崗式實習的定向培養協議,逐步實現委托培養、定向培養和訂單式培養的多種培養模式。
五、結束語
明確教育技術學專業辦學定位、人才培養規模和辦學特色,通過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逐步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適應社會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能力素質為目的的“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堅持“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并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舉,堅持走“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實行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多層次、多模式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為學生實習和就業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喬玉香,安立龍,林年冬.地方涉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施路徑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5(1)
[2]李輝.內涵發展視界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向[J].高教探索,2013(4)
[3]常媛媛.從ABC到PhD:丹麥創業教育體系的框架設計與特點[J].比較教育研究,2015(8)
[4]張務農.我國學校創業教育發展:形態、問題及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4(3)
[5]余昶,王志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學術論壇,2013(12)
[6]王占仁.“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架構與理論價值[J].教育研究,2015(5)
[7]陳志剛,姜翀.高校本科生班導師制的探索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7)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JG15DB400);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JG16DB430);2015年沈陽體育學院教學委托課題(JXWT201620)
【作者簡介】姜 翀(1969— ),女,遼寧大連人,沈陽體育學院體育信息技術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網絡控制系統和神經網絡在競技體育中的應用;鄒德新(1968— ),男,遼寧朝陽人,沈陽體育學院體育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體育經濟與社會保障。
(責編 劉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