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娥
摘要:當前我國呈現出貧富差距加大的趨勢,容易導致諸多社會問題,例如貧困人口過多,政府負擔和壓力巨大,貧困延緩社會發展的步伐等。雖然國家已經提出了相應的扶貧政策,但是由于多種因素制約,導致扶貧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所以對扶貧政策和措施進行改革,也是政府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關鍵詞:創新機制;精準扶貧;方法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08.032
目前,我國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設定了到2020年完全脫貧的目標,而各省也確定了今后扶貧工作開展的原則,即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切實、六個精準、四個一批”思想為指導,對重點貧困縣、特困縣拓展扶貧政策,從而達到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全面奔小康的目標。筆者就創新機制促進精準扶貧方面,展開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1 精準識別
精準識別主要是指政府扶貧過程中應當具有系統化理念,即通過由上而下進行逐個地區、逐個村鎮,逐戶逐人進行核查,然后按照指定程序鎖定準確的扶貧目標,即入戶評議、地區公開、政府審核、市檢查以及省備案的逐層程序,從而準確掌握貧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同時本著統籌以及持續發展的眼光,從貧困人口的基本情況入手,可以分為居住條件、家庭負擔、經濟來源三個方面,然后將鎖定的貧困目標再次分為三種:特困人口,即沒有基本生活保障;五保戶,即只有低保來源,生活困難;一般貧困戶,即難以維持未來發展,從而進行識別和區分,采取相應的手段,差別扶貧,進而將扶貧工作有效落實下去[1]。
2 明確救助
明確救助主要是指政府部門在救助過程中應當明確救助機制以及底限,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增強低保標準,即對不同困難程度的低保戶每月可以發放不同數額的特殊補助金,而且可以根據低保類型配合新型標準完成扶貧目標;二是強化資源統一,即對更多發展困難戶,解決相應的生活資源缺乏問題,諸如教育問題、醫療問題、就業問題、交通問題、飲水問題等,發揮教育、住房、交通以及水利部門的聯合效益,體現系統化扶貧方法,若暫時無法解決相應問題,政府部門應當對貧困人口進行相應補助,特別是一些殘疾類貧困人口;三是優化保障,主要可以對供養進行統一或者分開落實,主要目標就是保證五保戶的基礎生活條件,例如以福利院、敬老院等形式對貧困人員進行集中供養等[2]。
3 教育扶助
教育扶助也應當遵循從個人到戶再到村、鎮的循序漸進原則,即通過省、市、鎮、村四級協助,從而加大扶貧政策宣傳,特別是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宣傳,主要是提升貧困人口整體勞動素質以及就業能力,特別是一些特困戶,家庭內部包含正常勞動力,則可以通過特殊招聘的方法優先分配就業。另外強化在校特困生的學業資助,避免因為學費問題而導致輟學,同時也能減少貧困代際傳遞。
4 服務落實
加大服務落實也是扶貧的一種特別有效的策略,特別是對于公共服務項目來說,應當抓住項目落實,進而將其深入推廣到家家戶戶,例如對一些偏遠地區或者農村地區,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投資方式建立自來水廠,然后根據地區貧困人口情況,酌情進行免費安裝和提供自來水服務。可以聯動地區集市、銀行、交通以及娛樂等服務推廣,讓貧困戶的生活條件得到相應改善。另外,著重加大地區危房改造力度,同時村鎮規劃、農村改造等服務,引導貧困戶建立特殊居住區,從而推動搬遷扶貧策略實施。
5 動態管控
要保證扶貧是“真扶貧”,政府部門還應當加大動態管控力度,主要也可以從三個方向入手:一是構建動態管控機制,目標主要是根據“抓觀點,精引導,細清除”入手,從而構建起準確的貧困人口數據庫以及脫貧流程記錄,同時每年跟脫貧人口數目定期進行審核和注銷,若出現返貧,則應當二次審核,并且進行記錄;二是強化區分監測機制,主要將貧困戶歸納為民政局的監管職能,以救助扶貧的方式介入,同時誘發市場的推動例,開展開發扶貧策略,另外對一些“暫時貧困”的人口,則應當仔細監督管理,同時利用社會扶助,從而達到參與扶貧目標;三是通過科學評估體系構建,獲得扶貧具體效果。例如將貧困人口平均生活水準以及脫貧人數作為判定指標,進而每季度核查,每年一驗收,從而保證扶貧策略循序漸漸,逐步落實下去。
6 結語
創新機制促進精準扶貧是目前政府部門急需落實的政策,也是改變目前我國貧富差距的最好方法,要保證扶貧工作的完全落實,必須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落實,配合多種制度聯動,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海濤.創新機制促進精準扶貧——龍鳳鎮全國綜合扶貧改革試點探索[J].政策,2014,06(06):49-50.
[2]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創新模式完善機制精準扶貧結碩果 凝心聚力勇于擔當精準脫貧再發力——黑龍江“十二五”扶貧開發成就巡禮(下)[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5,10(0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