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彤 孫瑜
摘要:實現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提。本研究采用社會調研的方法,對山東省中部一個村莊進行了農村勞動力調查,通過走訪農戶和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數據采集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影響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的因素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并最終提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非農化的建議。
關鍵詞:勞動力非農化;發展趨勢;新型城鎮化;勞動力轉移
中圖分類號:F323.6(25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6)04-0145-03
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是指農民日益從農業轉移到二、三產業的過程,其中一部分農民完全脫離農業和農村,轉移到城市二、三產業,逐漸演化為非農民;另一部分農民兼營著農業和二、三產業,成為兼業農民。農村勞動力非農化不單單是農民就業問題,它與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國際化進程緊密相連并將貫穿于這一進程的始終,推動了并必將繼續推動我國整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和巨大變遷。
本研究通過實證調研的方式獲取了真實數據,找出了影響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因素,并總結了相關對策和建議。
1 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現狀分析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城市化率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自2001年以來,我國土地非農化趨勢不但沒有得到控制,反而耕地總面積在不斷減少,這種人地關系矛盾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非農化的形成和發展。
由表1看出,山東省農村勞動力正逐漸由農業轉移到非農業領域,城市二、三產業下鄉和農民進城的要素雙向流動已經越來越明顯。統計數字表明,目前山東省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超過50%,農民收入中非農產業收入比重超過50%。2011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50.9%,比2007年提高了4.15個百分點。山東省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比重大,而且農民從事非農化產業所獲得的收入明顯高于農業收入。
價值觀念、心理文化層面的非農化是農村勞動非農化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層面。農民不再僅僅滿足于農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在精神文化層面有了更高的追求。
2 實證調研分析
為了解山東省農村勞動力現狀和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選取諸城市林家村鎮下莊村200個農村家庭作為樣本數展開詳細剖析。
2.1 非農化人員兼營產業類型
從圖1可以看出,在200個農村家庭中,非農化人員在各產業中的布局平衡,其中21%從事建筑業,25%從事于服務業,34%從事加工業,剩余20%從事其他非農產業。
2.2 非農化人員去向
在調研的200個農村家庭中,有43%的非農化人員選擇去大城市;23%選擇去中小城市;29%選擇了離家較近的鄉鎮企業,既解決了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實現了農民增收。
2.3 非農化人員收入
在調研的200個農村家庭中僅有15%從事兼業產業,且從圖2可以看出,4%非農人員年收入在1 000元以下,12%收入水平在1 000~5 000元,36%在5 000~10 000,10 000~30 000和30 000以上的分別占21%和27%。
3 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影響因素分析
3.1 勞動力個人影響因素
實證調研分析表明,年齡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有負面影響,年齡越大,農村勞動力非農轉化率越低;性別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程度有顯著影響,男性的非農化程度比女性高;婚姻狀況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有負面影響,未婚農民的非農化程度高于已婚農民;接受教育時間長短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有正面影響,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其非農化程度越高;技術水平與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呈正相關,有技術特長的農民非農化程度高;是否接受職業培訓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具有正面影響,接受過職業培訓的農民非農化程度高。
3.2 勞動力家庭影響因素
實證調研分析表明,家庭勞動人口數量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程度基本沒有影響;家庭勞動力負擔系數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具有負面影響;家庭耕地總面積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影響甚小;家庭人均耕地面積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具有正面影響;家庭身份對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具有負面影響。
4 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未來趨勢
根據配第克拉克的勞動力轉移理論,由于城鄉收入差距的存在,必然使得勞動力不斷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進行轉移,這種趨勢在未來將不斷持續下去。
從區域分布上,中部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多,而邊遠地區勞動力轉移數量較少。
從行業布局上看,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產業(表2)。
5 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對策和建議
5.1 開發人力資本。全面提高農民素質
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使低學歷農民掌握一、兩門技術。舉辦各種再就業職業技術培訓,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有利的就業資本。
5.2 對鄉鎮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支持鄉鎮企業穩定快速發展的最有效途徑。各級政府要抓住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機遇,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5.3 改革戶籍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深化體制改革,進一步取消城鄉戶籍制度,加強勞動立法,取消各種限制政策,讓農民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如教育、衛生等,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5.4 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
進一步消除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簡化農民跨地區就業和進城就業的各種手續,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使農民可以通過從事非農產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