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源
摘要: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具有面大、線長、點多等特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助推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提高農業科技入戶率,提升農戶科技水平,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進一步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中的重要作用,應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擴寬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范圍,建立政策引導長效機制,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素質。
關鍵詞:經營主體;農業技術;推廣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4-0130-03
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在于科技驅動,關鍵在于科技成果的大面積轉化,尤其是在廣大農戶中的全面推廣。目前,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體。相對于其他省份,黑龍江省耕地面積大,農業技術推廣具有面大、線長、點多等特點。在這種形勢下,如何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用,實現農業科技推廣的全覆蓋,把先進的科技成果和技術迅速轉化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優勢,就成為黑龍江省發展現代農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涵
在我國傳統農業階段,農業經營的主體基本上是延續上千年的農戶,分散的農戶可以通過一己之力或鄰里互助完成生產過程,一般不需要跨區域、大規模的社會化服務。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謂的“新型”,是相對于傳統經營方式而言,是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和發展,具有相對較大的經營規模、較好的物質裝備條件和經營管理能力,勞動生產、資源利用和土地產出率較高,以商品化生產為主要目標的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一般而言,專業大戶是指專門從事農業中某一產業的專業化生產,主要包括家庭副業自營戶和承包經營戶,其經營領域較為集中、生產規模較大。家庭農場是以家庭為單位,以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從事適度規模、標準化的農業生產,并銷售品牌農產品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互助經營為特征、社會化服務為內容的一種新型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其發展經歷了由技術協會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轉變。農業企業是指采用現代企業經營方式,進行專業分工協作,從事商業性農業生產及其相關活動,并實行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是指在產前、產中和產后各環節為農業生產提供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的經濟組織,包括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服務隊、農民經紀人等。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
近年來,黑龍江省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全省已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86萬個,并與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涉農企業等共同編織起了全方位農業技術推廣網,有效地提高了科技入戶率和到位率,全省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已達到645%。
1提高農業科技到位率
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不僅要確保耕地數量,更要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近年來,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的新型經營主體,全方位服務于全省農業技術推廣各領域,加速了玉米大壟雙行栽培、水稻缽體育苗擺栽、測土配方施肥、馬鈴薯大壟高產栽培、棚室綜合利用配套栽培、大豆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等一批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新型主體帶動科技入戶率提高近5個百分點,為實現全省糧食十二連增做出了積極貢獻。
2提升農戶科技水平
在分散經營模式下,黑龍江省由于基層農技人員數量少、覆蓋范圍不到位,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普遍存在工資待遇低,人員流失、隊伍不穩的現象,面臨“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面。實踐中,黑龍江省通過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等組織方式,使農業技術推廣網絡 “把線連起來,把網補起來,把人聚起來”,帶動農戶整體科技能力顯著提升。目前,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下,全省掌握前沿農業新技術、新模式的項目執行人達2000多人,基層科技推廣服務人員在17萬人以上。禎祥鎮和興聚農業科技合作社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借助合作社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戶均增收1800元。
3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方式
為消除農民的思想包袱,在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時,一些合作社在實踐中積極創新,大膽探索。如有的采取由合作社牽頭,先進行試驗、比較、成功后再進行試驗示范和大面積推廣,采取成功了收入歸會員,產量低了協會予以賠償的辦法,極大地增強農戶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主動性,改變以往“你給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沒有”的技術供給狀況;也有的采取由合作社出技術人員包科技示范戶,示范戶帶農戶的培訓模式,實現了科技與農民的零距離接觸,開創農業技術傳播的新途徑。
4完善農業推廣服務體系
黑龍江省積極發揮農業產業化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源、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的作用,主動與各大農業科研院所和東北農業大學、八一農墾大學、農技職業學院搭建技術合作平臺,及時把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目前,全省糧食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8%以上,畜牧優良品種覆蓋率達70%以上,生豬快速育肥技術應用率達90%以上。特別是在新成果轉化中,黑龍江省采取組織專家到試驗示范基地進行技術指導的辦法,掀起了農業科技培訓熱潮,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為支撐的農業技術推廣支撐體系快速形成。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方式上的創新
1合同訂單式
通過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合作社等組織方式,有效將新技術、新標準等嵌入到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黑龍江省五常豐源米業有限公司是生產稻米的龍頭企業,多年來依托王家屯專業合作社,與3萬多農戶簽訂生產訂單,有效解決了分散經營中技術不統一、標準不到位的現實難題,在滿足企業生產原料需求的同時,也最大程度地保護了農戶利益。
2利益聯結式
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有效方式,把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變為規模經營、統一經營,有效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如黑龍江省鴻源農業開發集團通過把農業部門、農技推廣部門、加工企業、合作社和農戶聯系起來,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激勵農戶學習農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科技帶動式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采取合作共建的方式,針對大慶市現階段農戶分散經營的實際,以科技保護、典型示范、技術帶動等,切實調動農戶積極性,把農業技術的各項方法落到田間地頭,解決科技到位率低的問題。林甸縣、杜蒙縣自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開展合作共建以來,加快了推廣農業新技術,農業產業中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
4科研基地示范式
一些龍頭企業采取自建科研基地或現代產業園區的辦法,解決了農業新成果新技術應用轉化率低的問題。尚志市是黑龍江省重要的食用菌產業基地,通過自建食用菌園區(基地)、設立參觀培訓課堂、規范原料供應及操作流程等方式,大大提升了食用菌的品質,農民的收入顯著提升。
四、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發揮作用的建議
1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
在多年的農業實踐中,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先導力量和帶動力量,各類龍頭企業在新農村建設特別是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還存在著組織規模較小、成員素質不高、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要加大政策扶持,鼓勵支持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要支持農民合作社加大資金投入,著力培育一批入社農戶多、輻射帶動廣、服務功能強的聯合社。要建立農業科技園區,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農業科研攻關,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的組織、網絡、經營優勢,加強供銷社與農民合作社之間的產權聯系、業務整合、服務聯結,為農民提供土地流轉、大田托管、化肥聯采直供、良種推廣、種苗供應、農機作業、市場信息、倉儲加工等現代服務,切實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進一步鼓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
2擴寬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范圍
拓寬以農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為主體的服務范圍是農業與農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服務形式創新的突出體現。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把握農業技術推廣的著力點,找準切入點,第一時間把新型科技成果送達農民手中。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農民實地觀摩學習農業科技園區、現代產業園區,激發學習農業科技的主觀能動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采取問卷調查、開展農戶座談等形式,按照接點成線、結線成網要求,推動農業公共服務觸角向鄉村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延伸。在完善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三位一體”公共服務基礎上,按照“綜合設置、分類建設、多功能、一體化”思路,整合資源,建設一批功能多元、場所固定、設施配套、人員精干、服務優質、運行規范的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構建縣鄉有服務機構、村有服務站點的農業公共服務網絡。
3建立政策扶持長效機制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進一步從政策環境上提供有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成長的保障機制。完善土地流轉政策,強化基層公益性服務機構建設,提升公益性服務功能,解決農業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減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稅收負擔。認真研究農業服務體系投入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有效方式,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助推作用。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支持工商資本有序進入農業領域,引導龍頭企業增加投入,改善農業生產和服務條件。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提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作用的環境場所。設立專項培訓費用,重點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4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素質
可通過科技培訓、知識講座和科技合作共建等方式,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能力。加強農業生產經營人才培訓基地建設,改善農廣校、農業職業院校、農機校、水利技校的辦學條件。探索創辦農民大學,依托省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教學基地,把課堂辦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在東北農大和八一農大開辦農民合作社學院或開設農民合作社專業學科。認真抓好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農民經紀人的培養。建立職業農民認證制度,造就一支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參考文獻]
[1]黃祖輝,俞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2010(10)
[2]張義珍我國農業經營主體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新疆農墾經濟,1998(5)
[3]陳春生中國農戶的演化邏輯與分類[J]農業經濟問題,2007(11)
[4]于一航,佟光霽論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1(1)
[5]于水中國農業科技推廣模式與實踐[J]經濟研究導刊,2009(16)
[6]劉淑芬,來永才,宮秀杰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2(1)
[7]李炳坤發展現代農業與龍頭企業的歷史責任[J]農業經濟問題,2006(9)
[8]徐旭初,黃勝忠走向新合作——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9
[9]何健南黑龍江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
[10]謝永堅,張樹春,呂云波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探索——農業科技合作社[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6(6)
[11]高子清,朱玉芬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7)
(責任編輯:郭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