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林
摘 要:立足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主要分析了“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運用策略”。
關鍵詞: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運用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階段各課程在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評價方面都進行著不斷的創新和完善。致力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索的能力,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大有裨益。
一、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激發學生自主探索潛能以及創新能力的一種教學途徑。在教學模式的開展過程中,學生通過教師制訂的小組合作目標和任務,展開協作、配合,通過自由交流、溝通,并對數學問題進行探討,數學教師在學生分析、思考遇到瓶頸時適當地點撥和引導,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掌握。這一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符合學生在小學階段知識接受方面的邏輯思維規律,即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大量教學案例表明,在課堂教學中,長期堅持實踐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和習慣都非常有利。
例如,在“時、分、秒”一內容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個體組織策劃能力為標準,將學生有機地分成5個小組,為各小組確定組長;隨后,教師為學生制訂小組學習任務:各小組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鐘表”教具,學習有關鐘表刻度表示方法,并對“時、分、秒”的轉換關系進行歸納;各小組成員可以先觀察“鐘表”教具,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時刻,如12:00、3:30、6:45、9:00等,然后按照時刻撥動表盤指針,觀察時針、分針、秒針的變化情況;小組長組織組員進行討論,將各自的學習心得歸納出來;各小組代表發言,與其他小組共享學習成果;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探究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對時、分、秒知識點進行細化講授,對表現良好的學習小組給予充分的表揚和鼓勵。
二、創設課堂情境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課堂情境教學模式,是教師運用媒體教學設備,精心安排教學環節,并通過學習環境和氛圍的情境化,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對問題的實質進行自主意識的思考和分析的教學過程。情境化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學生對陳舊教學模式厭倦、反感的心理感受和體驗,把抽象、復雜的數學課堂講授變成學生寬松、自由的學習天地。
例如,在“千克和克”一知識點的學習時,教師通過情境化教學模式的運用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數學教師安排學生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學習,教師通過課前查找資料,找一些生活中購物并涉及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小動畫,呈現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通過觀看有趣的動畫片聯想到:生活中物品重量是如何進行具體地稱量計算的呢?然后,教師提問學生觀看完動畫是否發現了什么數學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闡述自己對生活中看到或接觸到的斤、千克、克的認識;生活化的情境氛圍,激發了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探究欲望,此時教師配合講解,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思考中,對學生的探究方向和過程進行點撥和指導,讓學生在與教師的互動中自主探究出知識的實質。這一高效、靈動的教學模式,是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更是對學生探索性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發掘問題巧妙設置懸念,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數學教師在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不但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開發和創造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還應將數學教材本身作為出發點,進行反復的研讀和探究,結合教學實踐情況進行不斷的反思和檢驗。教材是根據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結合學生掌握知識的客觀規律制定的規范性學習文本,是學生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學習素材。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離不開教師在教學環節中巧妙地設置問題懸念,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首先,數學教師在學生探索學習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原有知識的牢固掌握和內化,在探究新的問題時,合理運用定勢思維方式來快速解決一些基礎性問題;其次,探究問題能力的培養需要開發和創新意識作為前提條件,定勢思維應作為解決基礎問題的武器,但針對某一數學問題一題多解或另辟蹊徑解答問題是對學生探索潛能的深度發掘。因此,數學教師應立足教材,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學習的機會和平臺。
小學階段,數學作為一門以邏輯性、抽象性為顯著特點的必修課程,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模式的實踐依然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地研究和探索。課堂教學目標不僅要求教授學生基本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和深度探究問題實質的能力,側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謝茂龍.也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的有效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5(14).
[2]馮雪林.促進小學數學課前預習的有效策略[J].華人時刊:校長,2015(10).
[3]陳斌彬.淺議“學習單”在小學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5(8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