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蘋 張瑞成
摘 要: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閱讀理解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小學語文閱讀的傳統教學模式也面臨著改革,如何將閱讀的課程變得更加輕松,是每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結合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經驗,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語文的學習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小學語文雖然以基礎知識的教學為主,但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是為閱讀的學習做積累和鋪墊。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模式逐漸暴露出一些不足之處,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改進教學模式,探索新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語文閱讀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到輕松與喜悅。
一、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閱讀材料的選擇過于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很多教師都只是單一地選擇教材中的文章進行閱讀理解的教學,雖然教材中的閱讀文章內容都是經過精心篩選的,教學大綱也要求學生對教材中的文章進行分析理解,但是單一地使用教材這一種閱讀的來源會讓學生失去新鮮感,對于文章的閱讀理解也僅限于完成教學任務,并不能真正投入到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鑒賞中。
2.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
很多教師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語文閱讀的課堂上,學生在閱讀材料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往往很少,對于文章的內容并不關注,只是一味地依賴教輔書籍上面的參考信息。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在課堂氣氛的調節上沒有做足功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枯燥乏味,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上。
3.師生之間交流較少,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參與度較低
我國長期以來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作為課堂的核心,學生的任務就是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回答問題。這樣就暴露出一個問題,就是學生沒有合適的渠道去參與教學活動,使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變得很困難,尤其是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不積極與教師溝通,教師就無法掌握學生對文章的學習程度,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二、如何創造輕松愉悅的語文閱讀學習環境
1.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選擇適合的閱讀材料
優秀的教師在課前準備的環節都是錙銖必較的,語文閱讀課程的準備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對于閱讀材料的選擇。教師可以以教材的文章為主線,舉一反三地向學生推廣延展閱讀。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四年級的課文《普羅米修斯盜火》時,教師可以將其他希臘神話故事融入其中,將普羅米修斯盜火的前因后果穿成一條清晰的故事主線,讓學生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對文章內容產生興趣,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
2.利用情境教學的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情境教學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新型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多角度的教學手段,建立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幫助學生迅速投入教學內容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語文閱讀的教學工作中也適用這種教學手法。例如,在學習《三顧茅廬》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為學生播放《三國演義》的相關視頻資料,讓學生在課程初始就對所學的內容建立起大致的知識框架,同時,視頻影像也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閱讀材料的核心內容。
3.合理安排課堂互動環節,掌控教學節奏
文章的閱讀理解需要師生之間不斷地去探討和交流,教師要學會角色轉換,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安排課堂時間。例如,在學習《海倫·凱勒》時,可以安排三名學生在講臺上分別蒙住眼睛、帶上耳機、捂住嘴巴,然后讓他們去感受失去感官時的感受,通過這樣的親身感受,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海倫·凱勒的一生有多么艱難,她的精神有多可貴。在這樣的互動環節中學生也會更加投入到教師的講解之中,對于文章內容理解起來也更容易。
4.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語文閱讀課程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在閱讀文章時的思考能力和賞析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自己去獨立思考。例如,學習寓言《鄭人買履》時,教師要安排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針對鄭人買履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討論,對于學生表達的不同觀點要進行引導,保護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讓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逐漸找到自己獨特的視角,在今后的語文閱讀學習中更加自信。
語文閱讀的課程長期以來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閱讀理解能力也是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一個重要體現。隨著學生的課業負擔加重,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通過教師的長期努力,在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上一定能夠展現出全新的教學理念,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