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平
摘 要:語文作業是為了確保學生能落實課堂上學到的語文知識,鞏固學生語文能力等。但在“減負增效”的政策指導下,教師要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探究學生喜歡的作業設計方式,讓小學生主動完成作業。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
語文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升華,通過語文作業,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消化、鞏固所學知識。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在保質保量基礎上,鞏固基礎知識,提升學生表達力和創造力,讓學生積極地完成語文作業。
一、多感官融合型作業
傳統的作業枯燥無味,機械地重復抄寫占了很大比重,學生被壓在大量的抄寫任務之下,根本沒有精力去思索其中的語文知識和內涵,以消極、應付的心態去抄寫,作業的冗長無趣還可能會導致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
傳統的作業中,大多是要求學生完成對生字詞、課文段落以及詩歌等的背誦記憶,并默寫下來。針對這些基礎語文知識,我們可以通過多感官融合的方式,讓學生在趣味互動中完成對基礎知識的高效掌握。如,一年級課文《小小竹排畫中游》,課文要求背誦,文中有具體的事物:竹排、水流、魚兒、小鳥、禾苗、樹木等,非常具有畫面感,而且文章下面也畫出了具體的景象。小學生對于歌唱具有濃烈的興趣,借助這一點,實現作業和聽覺的融合,授課后在課堂上播放《小竹排》這首兒歌,帶著學生唱兩遍。學生往往能較快地記住歌詞,兒歌使得他們對《小小竹排畫中游》興趣大增。因此作業設計為:請學生回家后學唱這首歌,熟練到不用看歌詞就能唱出來,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大家一起合唱這首歌;在課文段落背誦上,如,五年級《圓明園的毀滅》中,文章要求背誦第三、四段,文中提到了亭臺樓閣、蘇州獅子林、海寧安瀾園、杭州西湖和雷峰塔等,總的來說這段文字沒有故事性,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記憶困難,這時可以將視覺形象融入其中,這樣設計作業:請同學們回去上網,通過視頻和圖像看一看圓明園到底是什么樣的,文中提到的其他各地名勝和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又是什么樣的。明天老師會帶著照片,請你們分辨一下照片中的景色對應的是哪個景點噢!這樣設計,學生回到家后可以輕松地查閱到相關資料,又給了學生自主選擇記憶、辨認景色的方法,他們可能會幾個小伙伴一起看視頻,也可能請家長配合展示圖片、自己辨認等,整個完成過程充滿了趣味性和探究性,小學生也發揮了形象記憶的能力。在第二天上課時,老師再展示照片,給學生展示的舞臺。接下來按照文章順序,一一展示照片,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形象畫面和記憶順序,輔助小學生快速地完成背誦任務。這樣是把課后作業作為了背誦任務的鋪墊,讓小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愉悅地完成了背誦記憶的準備工作。
二、理解辨析型作業
小學語文作業不能局限在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和考查上,還可以通過設計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現力,將語文教學內容融入其中。比如以預習為主要任務的作業,教師需要在備課中就想好兩節課之間的聯系,通過上課形式為學生設計課后作業。如,在講解《圓明園的毀滅》時,老師跟隨課堂進度在黑板上板書、完善本文的結構圖,最前面寫上文章題目,以大括號形式分別寫出各大部分的主要內容,后面標出對應段落,并不斷補充小點,最后再用大括號標注文章傳遞的心情。在課堂上給學生示范如何理清文章邏輯和結構,然后布置作業:請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課方式回去預習下一篇課文《狼牙山五壯士》,想象自己是一名老師,畫出文章的結構圖,按照結構圖自己給自己講一遍課文,在下一堂課時看老師是怎么講這篇課文的,根據你的預習和結構圖,給老師提出講課建議。這樣設計可以避免學生的不預習,學生一想到自己可以給老師上課提建議,在課后完成作業時會更加投入,及積極思考文章邏輯和內涵。又如,為了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可以以學生喜愛的繪畫形式來設計作業。在四年級《白鵝》一文的授課后,學生從課文中了解了白鵝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但仍不夠形象、具體。因此,設計作業:請學生回家后通過視頻或者想辦法看一看真的白鵝,從白鵝叫囂的樣子、走路的姿態以及吃相中三選一,把你眼中白鵝的樣子畫出來。在完成作業中,學生需要觀察白鵝,從而更好地理解文中那些描述白鵝的詞匯,這樣就通過繪畫的表面作業實現了學生對語文用詞的理解。
三、巧思妙想型作業
巧思妙想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從生活中觀察、認知,通過觀察和想象來描述新故事。比如,三年級《玩出了名堂》,玩耍是每個小學生都喜歡的。大人們覺得小孩玩的東西都沒什么意思,但在小學生眼里卻充滿了各種可以思考的問題,甚至是十萬個為什么。小學生有奇思妙想卻沒有得到關注,課文給了學生很大啟發,教師提問學生在以前的玩耍中有沒有什么發現,或者有沒有什么好玩的玩法,大家一起分享。學生交頭接耳地討論起來,生活中玩耍的小細節和小發現一股腦地涌現出來,學生因此興趣盎然。據此設計作業,讓學生通過文字形式把這些小發現也跟老師分享一下。學生把生活中的巧思妙想表現在作業上,有助于小學生今后在生活玩耍中開發思維,提高觀察力。
參考文獻:
田本娜.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