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銀
摘 要:社會的發展,不斷對當代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小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基礎階段,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與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早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明確要求。新課改的實施,又進一步強調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就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小學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體育活動促進小學生的健康發展以及幫助小學生形成對體育的初步認知,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結合理論與實踐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發展學生個性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體育;學生;個性化;體育教學
小學階段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養成階段,為順應新課標的要求,小學階段的教學需要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如此才能保證所有學生真正受益。小學體育學科是小學階段的必修課,雖然不是主要學科,但其對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影響亦至關重要。傳統的小學體育學科教學過分注重體育技能的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差異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如此也就有悖于學生的個性化教育目標。因此,只有對學生的個性加以重視,才能通過積極的培養展現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一、通過細節培養促進學生個性的養成
素質教育理念提出,當代教育的發展需要充分提升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如此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自身的主體地位,更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與其年齡相對應的特點,對于一切事物的熱情都較高,并且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給予小學生以更多的表現機會。而本文認為,小學生具有多元化的差異性,個性的養成與其行為習慣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應當從細節入手,通過加強對小學生的細節培養來促進學生個性的養成。比如,在進行體育活動教學時,指派學生負責搬運體育活動所需的器材;進行體育運動動作指導時,讓動作相對標準的小學生上臺示范;在進行體育游戲活動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游戲的講解;并在體育活動進行時鼓勵學生擔任動作的考核員等等。這樣一來,能夠通過細節培養促使小學生主體性的強化,提升多方面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差異化教學
小學生年齡相仿,但個體差異明顯,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采用集體授課模式,無論是活動實踐抑或是體育理論知識的講解都是“一刀切”,這樣的形勢下,小學生的個性及體育發展顯然不切實際。對此,本文認為作為體育教師應當充分關注小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并給予學生應有的尊重,使小學生擁有更大的個性化發展空間。比如,在足球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男女性別不同設定球門的距離,男生稍微遠一些,女生稍微近一些,如此則能夠滿足學生的個體化差異,提升全體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再比如,在進行排球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教學,墊球練習采取兩人分組制,采用不同距離進行訓練,使學生提升積極性的同時,以便于教師更好地發現不同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并以此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創新教學方式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更大空間
小學體育學科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并沒有嚴格的限制,體育作為一門重要學科,教學內容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局限于固有的知識體系。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乃至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因此,體育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學格局,拓展教學思路并開創更廣闊的教學空間,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更多動力。
四、合理化對學生的評價以更好地激勵學生個性化發展
小學生最明顯的特點普遍為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和被表揚的欲望,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效果評價重點在于對學生體能結果的考核。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育理念則對此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才是確保個性化培養目標實現的關鍵。對此,體育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落實合理化的評價方式,對小學生形成更好的激勵作用,從而為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護航。比如,在籃球教學過程中,應當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鼓勵學生積極練習,努力克服困難,如此不僅能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個性化,同時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小學生領會體育精神,從而促進人格的健全。
綜上所述,現階段素質教育的深化發展帶動了教育教學的科學改革。因此,立足于個性培養基礎上的小學生語文教學發展應做到培養學生個性,凸顯差異化教學,打造個性培養空間,建設素質激勵體系,從而確保小學生體育教學中教學方法的個性化凸顯,并有效塑造學生的獨特個性,促進其身心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薛玉蛟.體育教學中學生個性培養和發展的途徑與方法[J].科技信息,2013(11).
[2]聶濤.試論體育教學中發展和完善學生個性的必要性[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Z1).
[3]毛淑娟.體育教學中發展學生個性的策略與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4(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