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俊香
摘 要:數學這門學科有著非常強的邏輯性,較為注重計算、論證、推理等,看似缺少思想教育方面的內容,實際上,在深入挖掘教材之后,能夠發現數學學科的思想教育價值較大。
關鍵詞:初中數學;思想教育;價值;影響
實踐證實,數學學科是全面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種主要方式,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之下,教師需要積極地挖掘涵蓋于教材的思想教育內容,探究滲透思想教育的有效策略,進而體現數學學科的育人功能。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作為一門科學的數學學科有著嚴密的邏輯結構和非常高的抽象性,一絲的虛偽和投機取巧都不利于學習數學知識。初中生的生理、心理、愛好、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具備較強的可塑性,而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和進步,還有利于學生將來的工作與生活。為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聽課和解題的思維習慣、書寫規范的習慣、認真審題的習慣、自主思考的習慣、尊重真理的習慣,以及閱讀教材的習慣等,從而有目的地教育學生,實現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學生清楚學習的目標,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與自信心,以及培養學生敢于創新、自主思考的精神與頑強拼搏的高貴學習品質。
二、有利于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數學這門學科具備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因而能夠體現客觀的世界,且充滿了辯證關系,有利于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滲透。為此,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當仔細地分析、處理教材,從而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首先,教師應當滲透認識論。數學教學源于實踐,而又反過來影響實踐。例如,人們在生產實踐當中意識到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而后又借助這方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材當中存在很多有關實踐和理論相統一的知識,教師應當結合實踐和理論相統一的原則針對教材,讓學生以感性認知作為前提條件把握好抽象的公式、定理、概念等,從而在實踐當中熟練地應用掌握的內容。其次,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知識實施唯物辯證法的教育。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方程組的時候,以“三元”向“二元”轉化以及由“二元”向“一元”轉化,使學生清楚事物之間能夠互相轉化。總之,初中數學有利于認識論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教師應當仔細地分析教材,懂得唯物辯證法,從而在初中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事實證明,初中數學教學有利于學生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如今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必不可少,這是由于一個人的力量比較弱小,而所有的重大發明或者研究都要求大家的團結協作。當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也并非要求學生合作學習所有的教學知識,而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實現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并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和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是新課改的要求。為此,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一是要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從而活躍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團結協作潛力;二是實現課堂教學知識的拓展,指導學生在實踐當中應用掌握的理論知識,從而在實踐應用中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觀念。除此之外,教師也應當集思廣益,跟學生分享自己的創意,探究最為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只有如此才可以使數學教學實現揚長避短的目標,才可以使數學教學課堂變得豐富多樣,才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四、有利于滲透美育以及德育
數學之美蘊含的內容有和諧之美、相似之美、對稱之美等,而數學之美是數學源自生活實際并且為實際生活服務的根據,而通過初中數學教學能夠有效地滲透美育,從而指導學生認識美、判斷美、創造美。為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需要體現美育的功能。例如,教師在講解軸對稱圖形知識的時候,可以借助頤和園圖片、北京故宮圖片、剪紙等使學生發現實際生活當中的數學之美,推動學生更好地感受數學之美,從而讓學生懂得欣賞與創造數學之美。如此一來,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轉變數學學習單調枯燥的思想意識,讓學生明確數學源自豐富多彩的世界,最終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從而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積極和快樂。并且,教師在呈現頤和園和故宮圖片的時候,首先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這些圖片的美,再給學生呈現八國聯軍侵華搶劫之后的圓明園圖片,從而啟發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體會到這種巨大的反差,以有效地統一學生的思想情感與審美情緒,讓學生明確實際生活當中存在的美和丑,進而不會忘記歷史的恥辱,體會到只有自立、自強、團結一致,才可以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才可以維護國家的尊嚴與名譽。
總而言之,鑒于初中數學教學的思想教育意義,作為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講解數學理論知識、指導學生做數學練習題,而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以及滲透美育與德育。只有如此才能夠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才能夠真正地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陳茂葉.從“兩點之間,線段最短”走進中考:初中數學變式教學的運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