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芳凱
摘 要:隨著新一輪課改的逐漸深入,廣大一線教師都逐步意識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不可忽視的教學任務。初中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初中數學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營造創新的學習氛圍和引領正確的探索方向等方面闡述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希望對同行有所啟發。
關鍵詞:學習興趣;師生關系;營造氛圍;創新能力
在新課改不斷落實發展的趨勢下,以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全面素質教育正在各中小學廣泛推行。時代在日益發展,科學技術在不斷更新,社會對人才需求也比較大,對人才的評價標準也發生比較大的變化;簡易的專業知識的普遍化現象越來越明顯,這時誰更具創新,誰就會獲得更多的矚目。這也正是21世紀具有競爭力人才的關鍵內在素質所在。對我們教師來說,提高學生的分數與粉飾成績單已不再是最終目標。為了應對新潮流,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就是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提高一個層次。對此,我總結了幾點看法和體會。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沒有興趣的被動學習,是教師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學生不愿意去做的。有的學生可能具有較強的好勝心,這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對學生進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一種自我的成就感,培養其對探究真理的欲望。切忌教導學生只要會解題而不用去理解為什么這樣解題,將某些學生的好奇欲望扼殺在搖籃里,這是應試教育所留下的錯誤的慣性思維,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毫無益處。沒有積極主動的求知熱情,學生是無法進步的,更談何創新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例如,在進行新知識教學中,要結合數學發展史上的科學史實,站在學生的角度和他們一起去探究數學家們是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讓看似遙遠的數學偉人,貼近到學生的身邊來。還可以介紹一些著名數學家的故事,如向學生介紹曾被譽為“數學之王”的蘇步青,華羅庚的刻苦求學歷程等等。還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介紹生活中的自然美。例如,雪花都是有6個角美麗圖案、伸縮門之所以能夠伸縮自如是因為它們中間都是“平行四邊形結構”、生活中很多美的事物符合“黃金分割”比等等。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我們通常會認為,在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甚至觀眾。這是一種陳舊的教學觀念。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改變這種教學觀念及模式。若把教師當作主角,學生只會被動地去接受知識而不會主動汲取營養,完全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散。而若把學生當作主角,去重視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點,重視他們的好奇心,以和善親切的態度,像對待自己的子女般對待他們,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發展了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只有在這種關系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大膽地思索,勇敢地發言,久而久之,創新能力便會溫暖著床并不斷蓬勃發展。
三、營造創新的學習氛圍
現在的學習不再是“面壁十年”刻苦修煉,也不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的自我封閉。更多的時候,現代的學習更倡導集體合作和共同探索。學生若遇到一些深度較大的難題,可以組織他們幾人為一小組,合作探究發展。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更多地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讓其暢所欲言。同時,也可以讓他們互相評價對方意見。大家敞開心扉交流,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應變能力。在這里要強調,在集體討論中一定要注意對每個學生積極引導。有些學生不愿意去說去表達,這對創新思維的發展有弊無利。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觀點、每個學生都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讓他們在“百家爭鳴”中思想互相碰撞、相互補充、共同成長。
四、引領正確的探索方向
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不僅只闡述這“是什么”,還要引導學生把思想的注意點集中到這是“為什么”上。若把知識內容一股腦兒講授給他們,學生很少能有自己的探索和獨立思考。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在交代必要的學習任務、學習應該達到的目的等之后,就主要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的問題去查閱資料、去探索、去實踐,獨立或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要學習的知識。例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的方式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剪、拼、貼、比、量等活動,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時候,教師應注意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克服障礙,增強自信。幫助優秀學生大膽發言、求異思維,享受探索的喜悅。在這樣的正確引導下,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逐步提高。
總的來說,我們初中數學教師要拋棄過去很多年應試教育觀念,首先就要樹立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教學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鼓勵他們勇于思考,大膽創新。相信堅持下去,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定會有顯著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陸興禮.關于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看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09(1).
[2]陳正科.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究[J].教師,2013(1).
[3]周秀華.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