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鶯
摘 要:不斷開發資源以及財富持續增長是現代化的發展觀念所追求的目標,鄉土文化是內卷文化,它的特點有精細化以及邊際效益遞減,正因如此,它被進化論當作是即將消亡文化。中國現代史證明,不斷擴張的發展具有不可持續性,片面城市化會造成農村文化衰敗,也會導致社會認同危機越來越嚴重。因此,就要樹立內卷以及進化相統一的發展觀,要意識到對于農村的文化復興來說,傳統的鄉土文化十分重要。傳統鄉土文化中包含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建設新農村來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意義在于使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傳統文化的認同以及傳統文化的價值得以重建,從而在當代文化的環境中實現鄉土文化的復興。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鄉土文化;復興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受到的沖擊越來越大。只依賴行為上的傳承以及口授使得某些文化遺產逐漸消亡,很多傳統的技藝失傳,很多有文化價值以及歷史價值的寶貴資料以及實物流失到境外或者遭到毀棄,同時過度的開發以及隨意的濫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況屢有發生,這些都表明了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加強保護十分重要。鄉土文化是我國文化的一部分,人們應該重視鄉土文化,這樣才能夠實現鄉土文化的復興。本文主要探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鄉土文化的復興。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漫長的歷史中,我們的祖先留下了許多珍貴以及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體現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與文化。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社會環境不斷變化,我國文化遺產正在不斷地消失,甚至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以溫州作為例子,溫州非遺的種類十分豐富多樣,比如說民俗、傳統手工技藝、民間美術、曲藝、傳統戲劇、民間舞蹈、民間音樂以及民間文學這八大種類,現如今,溫州申報成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多,因此,對于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十分重要。保護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1)建立政府保護機制。保護好非遺不能只是停留在文件上,要落實到具體的運作目標、詳細的操作規劃、具體的負責人以及具體的保護單位上。各地政府需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制訂適合本地的政策,不能讓某些單位持觀望態度,互相推托。所以,要提升政府機構的支持力度、政策保護以及認識高度,使得政府保護機制得以建立。(2)對于非遺的普查員加強培訓。普查員可以是各個鄉鎮的文化員、學生志愿者或者社會人員,無論是哪一種都需要進行培訓,使他們具有保護非遺的意識,以及鑒賞非遺的能力。還要對審查程序嚴格設置,保證每一項非遺都具有準確性以及真實性。(3)加強宣傳.可以通過圖片展覽、匯報演出、社區依托、報紙刊登以及活動展示等多種形式對于保護非遺進行宣傳,通過多種宣傳手段使保護非遺的觀念深深烙印在人們腦海中。
二、鄉土文化復興
由于當今世界具有現代化、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特點,不僅轉變了社會關系與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也造成了鄉村政、文化以及經濟的變遷,從而使村民對于鄉土文化的認同危機產生,鄉土文化逐漸失去了傳承以及更新的能力,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越來越墮落,它的前途讓人擔憂,因此,復興鄉土文化刻不容緩,鄉土文化的復興,不僅為構建民族發展提供了基礎以及養分,還為民族自主性提供了精神上的資源。拿溫州舉例來說,復興鄉土文化不僅會使溫州人民強烈認同自己的鄉土,激起他們的歸屬感以及認同感,想要奉獻自身的力量使鄉土的環境得以改善,還會培養他們愛護以及尊重別人的寬容胸懷,使他們想要建設家鄉的責任感以及使命感增強。復興鄉土文化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幾點:(1)政府要予以重視,政府高度重視才會出臺相關政策復興鄉土文化,制度化以及規范化鄉土文化的教育,使更多的人接受到鄉土文化教育,從而加強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2)使鄉土文化的教育內容更加合理化,教育手段更加多樣化,要與鄉土生活密切地聯系,接觸家鄉的一草一木,避免抽象化,使他們加深對于鄉土文化的了解,從而消除對周邊環境的疏離感。(3)還要通過對社區資源的利用,加強宣傳鄉土文化的力度,增加對于鄉土文化的報道,呼吁人們投入、參與以及重視鄉土文化,提升人們對于鄉土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以及責任感,這樣才能實現鄉土文化的復興。
很多人認為新農村建設是促進農村發展的現代化運動,其實新農村建設對于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有推進作用。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修復農村的自然生態,對于復興農村文化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代的村民們的生活空間以及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變化,然而傳習以及認同傳統文化卻有可能在新的文化生態的環境中通過調適以及涵化使鄉土文化的傳統獲得重生。
參考文獻:
[1]鄧和平.從民族位育之道看現代鄉土教育重建[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301-306.
[2]李榮啟,唐驊.新世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廣西民族研究,2010(1):194-201.
[3]謝治菊.轉型期我國鄉土文化的斷裂與鄉土教育的復興[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56-161.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