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美娜
摘 要: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僅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對高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網絡背景下對高校德育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課題。本文旨在分析網絡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影響,針對消極影響提出相應的對策,促進高校德育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網絡;高校德育工作;影響;對策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2015年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網民中學生群體的比重最高為24.6%”[1],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占據了網民的的一大部分,大學生思想尤為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都深受網絡的影響,大學生是我國網絡的主力軍,幾乎無時無刻不再受到網絡的影響。我國傳統的高校德育工作有著豐富的經驗、方法及模式,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傳統的高校德育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受到了巨大的挑戰,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在網絡的背景下開展,利用網絡的積極影響,克服網絡的消極影響,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網絡的含義
網絡也可稱為“互聯網”。在1997年7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就對互聯網作出定義:“互聯網專指全球最大的、開放的、由眾多網絡相互連接而成的計算機網絡。它由美國ARPA發展而成,數據傳送采用TCP/IP協議方式進行。”[2]在這里研究的網絡指國際信息互聯網絡,特指集通信網絡、計算機、數據庫以及用電子產品于一體的電子信息交換系統,它能使每個人隨時隨地地將文本、聲音、圖像、電視信息傳遞給設有終端設備的任何地方或個人。[3]
二、網絡對高校德育工作的積極影響
1. 豐富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內容
網絡上有著海量信息資源,互聯網是一個交互型的大系統,將世界各地的信息匯集在一起。網絡具有及時性、交互性、多元性的特性,可以及時將新的信息傳遞到各個角落。所以說網絡能夠豐富高校德育工作的內容,高校德育工作可以從網絡上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內容。高校教育者可以在大量的信息中選取符合德育教育的典型案例、時政材料等,制作質量更高的教育文本,更好的服務于德育教育,為德育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2. 改變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
傳統的德育方法是單向的,教師大多采用的是灌輸式、說教式、命令式的方法,如報告、墻報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等活動是常見的教育方法,在網絡環境下,傳統的模式受到挑戰。網絡的普及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方法,網絡可以集圖畫、視頻、聲音等為一體,改變了原來的單一式教學,轉變為雙向型、互動型教學,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加活潑生動。
3. 提供了高校德育工作新平臺
網絡為高校德育工作提綱了新的平臺,教育者可以不需要再局限于課堂面對面的教學,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網絡課堂等進行德育工作,一些經典的德育教育片、專家講堂等都可以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教育,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教育者也能即時掌握學生的情況,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互動,如電腦、QQ、微博等,學生有問題時不能與老師當面談,可以借助聊天工具進行交流,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幫助。
4. 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首先,網絡更新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大學生一般局限在高校校園中,很少有接觸外界的機會,網絡的發展為大學生接觸外界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極大的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的思想更加活躍,以前大學生的思想是保守禁錮的,網絡則給大學生帶來了聞所未聞的新思想、新觀念,解放了他們的思想;其次,網絡提高了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在網絡世界中,一切都是虛擬的,大學生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并且不受時空的局限,有利于大學生民主意識的提高;最后,有利于大學生具備創新精神。網絡是不斷更新升級的,網絡里的信息也在不斷完善,大學生每天都在接觸網絡世界,接受新事物,知識也在不斷更新,網絡為大學生積極創新提供了條件。
三、網絡對高校德育工作的消極影響
1. 西方意識形態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
西方發達國家憑借網絡技術的優勢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大力推崇西方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嚴重沖擊了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企圖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大學生雖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們涉世未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辨別是非能力不強,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蝕,不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2. 對德育內容、德育方式形成挑戰
網絡最大的特征是不可控性,任何人或團體都能不分國籍、民族在網上發布消息,網絡信息紛繁復雜,良莠不齊,各種黃色、暴力、反政府的言論充斥在網絡中,大學生是網絡的主力軍,雖然可以從網上獲取大量的信息,但是他們辨別是非能力不強,易受到不良內容侵害,對高校德育內容形成挑戰;我國傳統的德育教育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但是網絡給了大學生較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大學生不再喜歡單一古板的教學,更傾向于開放的、互動的教學。
3. 不利于高校管理者的管理
大學生利用網絡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獲取相關專業知識,但是大多數人的目的還是用于打發無聊的時間,上課時經常會有學生帶著電腦,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還有一部大學生上課用手機查答案,更有甚者利用網絡考試作弊;也會有教育者上課時間接電話等現象存在。這些都對高校的管理者形成了挑戰,不利于管理。
4. 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網絡具有虛擬性、娛樂性等,容易導致大學生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大學生對網絡游戲入迷,網絡游戲等具有暴力傾向,久而久之容易造成性格孤僻,暴力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網絡主要是人機互動的模式,大學生長期沉溺網絡聊天,不喜歡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容易造成其與現實的社會生活隔離,人際關系受到不良影響。
四、應對網絡對高校德育工作消極影響的對策
1.加強網絡立法和相關部門監督
首先,必須要加強網絡立法,使網絡的運行時時刻刻符合法律的要求。雖然我國現在已經針對互聯網領域頒布了較多的法律法規,但仍有不法分子鉆法律的漏洞,大肆傳播黃色、暴力、西化的信息,因此,要完善互聯網法律體系,健全方位的法律法規。
其次,要加強網絡監管。一方面要開發網絡安全技術。網絡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網絡的開放性及隱蔽性使信息快速傳播,其中不僅有我們需要的信息,也不乏有大量的有害信息,但對網絡的態度不能一味地堵,所以要通過開發網絡防火墻等高科技安全技術,將不良信息屏蔽在外,留下有用的信息,一旦發現不良信息能夠馬上刪除,營造一個綠色的上網環境,使大學生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干預。國家有相關的互聯網法律、法規,學校行政管理部門也應該制定符合本校的校園網絡管理制度,校園網實行實名登記制度;學校網站技術人員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時發現并刪除有害信息。
2.改革高校德育內容及方法
首先,創新高校德育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方面網絡思想和道德教育。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目標是能夠增強學生的辨別能力,自覺的抵制網絡不良思想的侵襲;網絡道德教育的目標是強化學生的網絡倫理道德意識,促使大學生能綠色上網,不觸碰道德底線,培養大學生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網絡法律教育。網絡法律教育目標是增強大學生的網絡法律意識,使他們的行為能夠自覺遵守法律的規范。
其次,創新高校德育方法,傳統的“灌輸式”模式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必須對其進行改革,將其變為“參與式”、“互動式”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教師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機械的灌輸只會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上課易走神,而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易于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大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去。另一方面,建設“紅色網站”。高校德育工作可以利用網絡的即時性、覆蓋廣等特點進行宣傳教育,建立紅色網站,宣揚主流文化,紅色網站的制作應該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嚴肅中不失活潑,添加吸引人眼球的內容,從而促使大學生的思想能夠緊跟時代的主旋律,端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
3.建立網上德育工作隊伍
當前德育工作的開展主要是在大學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但教師畢竟與學生的接觸少,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完全掌握并掌握所有學生的思想動態,而與學生接觸頻繁的則是輔導員,輔導員能夠為學生起到表率作用,必須要提高輔導員尤其是青年輔導員的思想政治素質;高校要加強對輔導員的培訓,使他們能熟練的使用計算機, 從而為高校網絡德育的開展提供條件。輔導員可以在網上開展“網上信箱”或創建班級微博群、微信群等,方便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不受時空的局限。
4. 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第一,要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觀察時事政治的能力,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明辨是非,不被錯誤的思想所左右。第二,要培養大學生的道德素養。互聯網雖具有虛擬性,但大學生還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他們的素質相對較高,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嚴于律己,絕不在網上隨意發表不良信息等,通過自己的行為去感染身邊的人。第三,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大學生要明確在網絡傳播虛假信息要受到法律的懲罰,堅決不發表虛假或對社會有危害信息,并且自覺做到發現網絡中的有害信息要及時舉報。第四,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的交互性雖給人們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大學生如果經常沉溺于網絡,在網上與人交流,會限制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長此以往易造成心理疾病;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甚至不惜逃課等玩游戲,不僅耽誤了學業,也不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接觸社會較少,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網絡上的黃色暴力信息也會沖擊大學生的心理,所以一定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
總之,高校網絡德育工作是近年來一項重要的課題。網絡在為高校德育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這就需要學校、大學生自身乃至全社會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網絡法律法規,改革高校德育內容及方法,建立高素質的網絡德育師資隊伍,大學生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使高校德育工作順利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1]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5)。參見網址: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_3.shtml。
[2]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實務》,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第4頁。
[3]張鴻燕:《網絡環境與高校德育發展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頁。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