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摘 要:在小學教育階段,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能夠提升小學生思想素質,也是實現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就教學現狀而言,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存在問題,小學品德老師過分注重知識的灌輸,從根本上忽視了對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小學品德老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將拓展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作為教學核心,從而實現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最終目標。本文著重分析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拓展活動的重要性,并探討了針對性的解決策略,以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品德教育的效率和水平。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拓展活動;實施策略
在我國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品德與社會”屬于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之一,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的內容以小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旨在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從而實現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因此,小學品德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拓展活動時,要緊密結合課本上的知識,積極創新和開發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實現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并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準則,從而確保小學生在做事的基礎之上,學會如何做人,從根本上實現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組織和實施拓展活動的重要性
小學生正處于生理與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在慢慢地成型,在小學階段適當地開展課外拓展活動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深入社會、深入生活,從而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
1.滿足小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小學階段是每個人接受教育的初始階段,是開始形成“三觀”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程度極高,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充滿興奮,求知欲極強,有著自主探索的欲望,不愿意單方面地接受知識,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發現去學習新的知識。因此,組織和實施活動課是小學教育教學階段的重要教學途徑,能夠拉近課堂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小學品德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鼓勵學生主動關注自我發展,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實踐拓展活動,以此來提升自我的自主探究意識,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從而有效提升自我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組織和實施拓展活動,是我國新課標的根本要求,也符合小學生成長規律的要求,通過品德活動課的展開,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這是實現小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性要求。
2.重塑小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有很多極具代表性的事例,小學品德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書本知識的作用,創設不同的課堂教學情景,在組織相應的拓展活動課程,讓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進行知識的學習,并實現情感體驗的全過程。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們意識到,學習不只是從書中進行,還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以此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
3.貼近小學生日常生活,感悟生活百態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中,小學品德教師積極利用課外資源,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密切聯系,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人生百態。此外,小學品德教師要以課本知識為主,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這樣的話,學生既學到了課本上的知識,還了解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在小學教育階段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有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并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從而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拓展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途徑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拓展活動基于課本知識,教學目標的設置要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將學生情感、行為、知識以及技能等進行充分整合,并實現內在統一。拓展活動的組織和實施主要經過以下環節實現:首先,小學品德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課前預習,根據預習結果,準備活動時需要用到的材料和道具等。其次,利用情景的創設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這時,小學品德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活動設計。再次,在活動中,實現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這個環節是整個拓展活動的關鍵,小學品德教師要發揮自我的引導作用,將學生作為活動主體對象,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最后,對活動進行總結,并進行經驗的交流。在這一環節中,主要由學生進行討論和分享,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并對學生予以積極鼓勵。
1.遵循小學生發展規律,貼近小學生日常生活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教育需要將重點放在拓寬學生視野以及領域上面,并進行課外拓展教學活動。需要注意的是,拓展性教學活動與知識的學習不存在沖突,而是將二者進行統一。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拓展活動的設計,要遵循小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同時,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小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進行品德學習,以此來提高學生實踐體驗能力。比如,以《有困難,我不怕》這一課為例,小學品德教師可以在備課時搜集相關的視頻和故事,在上課時利用多媒體教學將搜集到的信息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分析,并就“什么是困難?”這個話題進行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和討論,并結合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從而探討解決困難的方法和策略。
2.將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作為重點,突出“美丑”教學
在新課標的要求之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要起到培養小學生道德情感的作用和目的,并突出相應的“美丑”教學理念,以此來確保小學生有一個正確的道德品質。比如,在學習《同情和幫助殘疾人》這一課時,可以在課堂中設置一些小節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表演,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對待殘疾人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將優良的品德落實到位。這樣一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還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幫人助人的良好品質。
3.開發多元化的活動教學模式,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小學品德老師要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開發多元化的活動,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從根本上提高小學品德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比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辯論會”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再比如,學習《我送老師一朵花》這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關于“愛戴老師”的影視作品,讓學生表達自己心中愛戴的老師,并以此來引導學生通過具體實踐行為愛戴和尊敬老師,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4.提高教師組織活動的能力和水平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品德老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并根據教學實踐進行總結和歸納,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在組織拓展活動課程的過程中,小學品德教師要始終把握好“度”這個原則,要確保拓展活動課程的有序性。同時,要將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作為教學重點,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三、結語
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該課程的設置能夠在學生的道德、行為以及情感上發生作用,進而起到教育和引導的作用。同時,小學品德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管理,創新教學新思路,開創新的教學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模式,從而有效開發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以此來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 鋒.關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活動課的實施[J].教育教學研究,2014,(11).
[2]楊今寧.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社會化教育功能強化的路徑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2012,(4).
(作者單位:遼寧省遼陽縣首山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