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職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專業技能人才成為擺在我們每個職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戰略性任務。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施創新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在作為進行學生創新教育的主陣地的中職德育課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就如何推進創新教育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對推動專業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中職;德育課程;創新教育
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重點落到實處,是職業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實施創新教育,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德育課教學實踐中,既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落實素質教育重要途徑之一。
一、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先導,我們教育者要改變重“教”不重“學”的傳統教育觀念,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獨立探索、發現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德育課的熱情。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強調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較多的關注書本知識的灌輸與強化,很少考慮學生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主觀需求,造成了德育課教與學的分離,使得德育課教學沒有針對性。而新的教育觀念,就是要在德育課教學中,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針對學生實際,提高中職生的覺悟當作教學的目標,改變單獨的知識傳授功能,加強素質教育,把學生當作學習活動的主體,注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明確新的教育指導思想和新的教育方法,我們就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施創新教育,提高德育課教學的針對性,為學生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廣闊的舞臺。
二、構建新型教學模式,發揮學生課堂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果說創新意識是潛在的內部動力,那么創新精神就是外現的行為方式,創新精神是一種不因循、不守舊、不惟書、不盲從,實事求是的敢說敢為精神。中職德育課教學應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盡量為學生創造更多的交流和探索的機會。過去德育課教學普遍采用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只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總是預先在教案中設計出許多問題,學生只有回答問題的義務,而沒有提出問題的權利。學生“從不”會打斷教師的講課而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從不”對教師講解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揮,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思考和相互質疑的機會,從而導致了大部分學生討厭上德育課,壓抑了學生的奇思異想,很難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為此,要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采用情景教學這一模式來創造讓主體參與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德育課教學具有科學性,從而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
三、改進教學方法,提高中職德育課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固然需要辛苦的汗水,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在德育課教學中要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敢于探索、大膽質疑、勇于創新,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更多地參與角色模擬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啟發式教學是一種視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主體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給學生如何“學”的方法,以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和創新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發現中學會“發現”。德育課教學中,就是要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獨立學習、思考和自主實踐的能力。
2.運用討論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是在啟發式的基礎上使學生學得更自由、更主動、更開放的一種教學方式。組織課堂討論是啟迪學生思維、豐富學生想象、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方式。正是這種討論式教學,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達到了德育課“知識、能力、覺悟”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3.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實踐活動是創新能力培養的核心,唯有實踐,才有創新,脫離了實踐,就會扼殺創新。德育課教學中,要認真上好每一章節的實踐活動課。鼓勵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結合自己的情況,在班級設計一個模擬應聘面試活動。在這樣一些聯系實踐活動的教學中,學生能主動思考、認真分析、獨立解決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這實質上就體現了德育科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總之,中職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德育課教學改革過程中,德育課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創新,只有在教學上的不斷創新,才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能適應現代德育教學改革的要求,才能使德育課的實效性落在實處,使德育課真正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主陣地。
【參考文獻】
[1]黃海,《創新教育教學改革》,理論研究,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