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萍
摘 要: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上,紫砂壺已經存在近百年了,每個朝代有著不同的發展,它已經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了。以往各代的紫砂工藝師傅根據實際生活和當地文化背景,把當代文人詩詞書法繪畫等和紫砂壺工藝相結合,因此,它的設計多種多樣,并且成為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風格。本文通過對紫砂壺的淺析,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對其設計風格的影響。
關鍵詞:傳統文化;紫砂壺;實際風格;求實應變
隨著科技的改變,人們的文化知識逐漸提高。現階段,人們對生活文化品位的設計需求也逐漸增加。紫砂壺是我國文化傳承的瑰寶,當我國傳統文化漸漸消失的時候,宜興紫砂壺卻流傳下來。它的歷史幾百年,卻經歷了幾個朝代的文化。對紫砂壺文化的研究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問題,它的研究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有所幫助。我們應該要繼承中國紫砂文化,重視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1 中國傳統文化和紫砂壺的起源
1.1 中國傳統文化
我國現階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定義有很多,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在幾千年的社會生活中流傳下來的物質和精神產物。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產物內涵豐富,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由于我國的整體發展尤為明顯,所以導致了傳統文化慢慢被世人遺忘。但是,我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有著直接的聯系。我們應該對傳統文化加以關注,讓它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待文化的心態會直接影響文化的流傳和發展。我們不能單單只接受,而要以創新和建議的態度去傳承我們的文化財富。用相關領域專業劉夢溪老師的話來詮釋,就是:“傳統不能隔斷,世界不能脫離?!?/p>
1.2 紫砂壺在中國茶文化的地位
在中國茶文化中,茶的飲用器具也是影響茶文化的發展重要因素。古人最初是用碗來進行飲用的,陸羽在《茶經》中提出,主要是以陶瓷碗為主。到了宋朝,開始逐漸興起喝茶,這個時期的茶具開始有所改變,主要以盞為主,最高等的用黑釉盞。直到明朝,茶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進程。統治者朱元璋實行了簡單沖泡的方法,飲茶具也從復雜轉變了簡易,茶壺和茶杯開始興起,這個改革無疑為紫砂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以上總結可以看出,朝代的變化和統治者的喜好會直接影響到茶文化的發展。
茶從問世開始,就和陶瓷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也是世界生產陶瓷的始祖,從邢瓷、越瓷到宋朝五大名窯,后來發展到宜興紫砂陶瓷。隨著社會的日新月異,人們對茶具的需求愈加增多,紫砂陶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紫砂壺的優點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紫砂壺的原料有較好的透氣性,可以保持茶葉本身的味道。第二,經過幾百年來的實踐,人們發現紫砂壺中過夜的茶葉不會出現異味。第三,紫砂壺經過時間的洗滌,壺體會愈加光澤。第四,紫砂壺可以適應熱火,較為耐燒,這也是很多陶瓷茶具無法做到的一項。紫砂壺至今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流傳,在茶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兩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動。
2 紫砂壺的發展
我國是生產陶瓷的始祖,陶瓷的歷史悠久,屬于華夏文明的標志。直到宋朝時候,技術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峰,器具堅硬度也到達了一定成就,為紫砂壺的出現提高了技術保障。宜興是位于長江下游的一個名城,這個城市早在五千年前就開始了制陶業。也是這個地方,把特殊的紫砂泥變成了新原料。據相關資料表明,最開始紫砂泥并未被重視,只是被打造為日常用品器具。紫砂壺具體的誕生時間一直被相關學者研究,有的學者認為,它問世于宋朝,考古學者在宜興扶你進發掘出宋代窯址,發現大量紫砂陶瓷的殘物。有的學者認為是明朝,因周高起曾在《陽羨名壺圖系》中提到過紫砂壺,也是我國最早一部寫宜興紫砂壺的書籍。從以上兩種觀點,我們可以得出,紫砂器具在宋朝就已經出現了,當時還不普及,只是被一些文人雅士使用,不過主要以日常用品器具為主,還沒有用于茶具上。到了明朝,民間工藝師傅發現了紫砂泥,并且加以利用,就有了紫砂壺。
3 傳統文化對紫砂壺設計的影響
3.1 明朝后期紫砂壺設計
在明后期,紫砂壺開始盛行,很多設計名家也對紫砂壺進行多種多樣的設計。時大彬和歐正春就是那個時期名家,有很多弟子。歐正春擅長以花卉為主,設計精妙。他設計器具茶壺、花盆、盤器等,還創辦了宜興的“歐窯”。宜興紫砂陶舉世聞名的起源,估計也是從這里開始的。當時還有一些茶壺藝術設計師,比如邵文金主要仿“時大彬的漢方”,別具一格。陳信卿也是以仿時大師的作品為主,工藝嫻熟,可以以假亂真了。以上也說明時大彬紫砂壺的影響相當大。到明末時期,慧孟臣將紫砂壺推到了一個新高峰,他的設計別具一格,特點鮮明,茶壺精妙。他主要作品是以梨形設計的,據相關文獻資料來看,梨形壺對早期歐洲制壺業也有明顯的影響。
3.2 清朝紫砂壺設計
在明朝紫砂壺的基礎上,清朝對紫砂壺的設計有了較為明顯的改變。這些轉變可以歸咎于當時設計名家的風格。當時的設計風格可以受到世人喜愛,就能夠代表那個時期或者朝代的一個審美風格。清朝初期,統治者非常重視滿漢文化,而紫砂壺作為文化產物被流傳,毋庸置疑也受到了統治者的喜愛。據古書記載,乾隆皇帝尤為喜愛宜興紫砂壺,民間工藝榮升為皇室瓷器。陳鳴遠出生制壺世家,他的工藝嫻熟高超,善于將文化元素進行創新。
3.3 民國時期和現階段的紫砂壺設計
隨著清朝統治的失敗,到辛亥革命開始,紫砂壺的發展一直走下坡路線。有相關的資料說明,當時宜興附近的人民積極參加制陶業,但是由于國家戰爭不斷,政治不穩定,大部分的人無心創作。之后上海出現了一批紫砂商人,他們為了獲利,只專注數量而忽視商品的藝術形式。當然,還是有一批紫砂工藝者堅持自己的創新。例如,程壽珍制作仿古壺和掇球壺,并且他的作品在國際參賽中獲得過獎。之后也有很多工藝大師,并且有巨大成就。在民國短暫的這段時間,社會政局一直不穩定,紫砂業也受到了巨大影響,可以看出,社會環境對民間手工藝術有著直接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之后,紫砂壺的發展才開始慢慢回籠。政府也大力支持紫砂業的進步,開創了紫砂業的新進程。1950年開始,紫砂壺設計雖然還走著詩詞歌賦的風格,也加入了新中國政策“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其中,顧景舟的設計尤為代表,名聲極高,甚至有人把他和古代時大彬齊名。他的作品以光貨制作,壺身線條流暢,其實古樸。紫砂壺經過了歷史的孕育,到現在直線發展,蘊含著傳統文化。我們要繼承并且發展,順應時代的變化去創新,去傳承。
4 結語
紫砂壺從開始到現階段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承載了各代王朝的傳統文化,并且一直延續至今。它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標志。根據本文對紫砂壺的淺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哪個朝代的工藝師傅,都不被重視。當今社會不斷發展,國家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因素,我們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發展,不要讓中國文化成為歷史。
參考文獻:
[1]羅新新.中國傳統文化對紫砂壺設計風格形成的相關性研究[D].汕頭大學,2010.
[2]夏天.紫砂壺設計中的遺傳基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
[3]曹娉懿.壺型設計創新的市場化研究[D].江南大學,2010.
[4]李亦婷.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產品語義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
[5]吳瀟園.紫砂茶具設計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