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姮
摘 要:在中國古代傳統繪畫中,人物畫成型最早,地位最突出,同時人物畫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本文簡單梳理了古代人物畫的變遷軌跡,希望可以為古代人物畫帶來一個宏觀的把握。
關鍵詞:古代人物畫;演變;審美;藝術風格
中國的人物畫三代以前就有了,“殷王武丁圖像以求傅說于版筑之中,可知三代的人物畫已略具規模”,自漢代起,中國古代人物畫逐漸興盛。陳師曾把人物畫分成三類:倫理人物畫、宗教人物畫、賞玩人物畫,這種分類也見證了中國古代人物畫的變遷。
1 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發展概況
在中國古代繪畫中,人物畫的產生和成熟都早于其他兩門畫科。最早的人物畫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盆》內壁所繪:人面上繪三角形的鼻子,口中還銜著魚,頭發挽成三角形的髻,現在看來其造型雖簡單質樸,但是也是先祖們對于當時形象及生活的記錄。
現在已知最早的人物畫作品則是戰國楚墓出土的帛畫《人物龍鳳圖》與《人物御龍圖》,兩幅作品均是以墨線勾勒,然后平涂設色,由此可以說這是早期工筆線描畫的雛形。
秦漢時期,出土了大量的帛畫、壁畫、畫像磚石,都表現出這一時期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而且主要以人物畫為主。比較有據可循的像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以夸耀墓主生前生活為主題的帛畫,基本以寫實為主,表現上也承襲戰國的繪畫傳統,以“墨線”為骨,有平涂,有渲染,反映出漢代的繪畫水平。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人物畫重要的發展時期,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繪畫的主要表現內容。中國繪畫史上出現了第一批杰出的人物畫家,顧愷之、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楊子華、曹仲達等,人物畫的種類也較前代豐富:歷史人物畫、肖像畫、風俗人物畫、宗教畫等,人物畫中的審美功能在這一時期逐漸顯現出來。
直至隋唐,人物畫迎來了又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這一時期,人物畫的題材內容、表現手法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可以說是中國古代人物畫史上的成熟時期。隋唐的人物畫在傳統的基礎上獲得了較大的發展,隨著其他畫科的發展,人物畫里還添了山水、草木、樓臺、亭閣做配景,盛唐時期人物畫尤為興盛。道釋畫、肖像畫、仕女畫風靡一時,其他畫歷史故事、社會生活的作品也大量產生。人物畫大師迭出,名作頻現,閻立本、吳道子、張萱、周昉等如璀璨的明星照亮人物畫的星空。尤以吳道子的成就最為突出,吳道子變更了高古游絲描的筆法,創造了蘭葉描,于是他的“線”后世稱為“吳帶當風”;他還改變了著色方法,改濃重的顏色為淡色,叫作“吳裝”。同時,各種壁畫、石窟造像、泥塑等也多以人物為創作主題,這一時期的作品也更加傾向于審美功能的呈現。
五代兩宋是人物畫的深入發展時期,周文矩、顧閎中、貫休、石恪、李公麟、梁楷等人物畫家使得人物畫壇異彩紛呈。這一時期的人物畫開始注重主人公個性的表達,如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把韓熙載生活的情景描繪得淋漓盡致,畫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特別是對主人公“醉情聲色”的刻畫十分到位。從表現技法上說,造型、用筆、設色也都十分精妙。梁楷的《太白行吟圖》又是另一種表現,這是運用粗闊的筆勢與有濃淡的水墨所做的寫意畫,表現了詩仙李白浪漫不羈的氣度,這又是一種大膽的變革,梁楷也成為后世寫意人物畫的鼻祖。
元代因政治的轉變和文人畫的興盛而導致山水畫和花鳥畫的博興,人物畫不再作為主流畫科叱咤畫壇,同時人物畫的“傳神論”這一審美準則逐漸被“寫意論”所取代,人物畫也徹底轉向愉悅心靈的審美功能,人物畫成了畫家表達主觀情感的媒介,已重在表現筆墨的趣味。
2 中國古代人物畫變遷
2.1 繪畫功能的變遷——從宣傳教化到審美怡情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總結繪畫的作用“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早期就有文獻記載,孔子見到堯舜桀紂的畫像,會表現出喜或惡的表情;漢代皇帝就喜歡把功臣繪于宮殿中,以教化民眾;著名的《女史箴圖》也是以婦德進行勸奉,繪畫理論上有曹植的“鑒戒說”等;而到唐代,從《步輦圖》到《簪花仕女圖》《搗練圖》,可以看到人物畫除了表現現實生活,教化民眾,更多出了幾分審美功能;進入宋元,從《潑墨仙人圖》到《李仙像》,都對人物的形象進行了個性描繪,繪畫的審美功能日漸突出;明清更是如此,《秋風執扇圖》《和合二仙圖》分別表現了不同的審美風格,也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從此人物畫的審美功能就大大顯現出來。
2.2 繪畫題材的變遷——從王侯將相到文人市井
在封建社會早期,繪畫的題材多為王侯將相。文獻載,漢宣帝就曾畫霍光、張世安、劉德、蘇武等十一功臣于麒麟閣;現在有據可循的作品,唐代的《歷代帝王圖》《虢國夫人游春圖》,這些都是描繪王宮貴族的,包括五代《重屏會棋圖》,也是對上層統治者生活的描繪;進入宋元,人物畫《西園雅集圖》《十八學士圖》《貨郎圖》可以看到文人及普通市民的身影了,明清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文化更加繁榮,表現普通市民的作品也不斷增多,《王蜀宮妓圖》《童子禮佛圖》《喬元之三好圖》都是描繪普通大眾的人物作品,從作品的數量上可以看出明清時期人物畫普通民眾的作品明顯占主流。
2.3 繪畫審美追求的變遷——從厚涂重彩到略施淡彩
繪畫審美追求上的變遷,歷經整個中國古代繪畫,從現存的中國古代人物畫作品來看,魏晉時期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到《北齊校書圖》,再到唐代的《步輦圖》《歷代帝王圖》《搗練圖》《揮扇仕女圖》,都是精彩的工筆重彩人物畫作品,人物描繪精致寫實,色彩鮮艷明麗;直到五代的《宮中圖》開始出現工筆淡彩人物作品,中國古代人物畫開始慢慢有了不同的面貌;北宋的《朝元仙仗圖》就已經出現了白描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文人畫的逐漸興盛,人物畫的色彩也變得越來越簡淡,元代《消夏圖》《人馬圖卷》,明清時期的《夔龍補袞圖》《乾隆是一是二圖》,色彩也越來越趨于簡淡清雅,畫家們也以文人畫的審美來對待人物畫。
2.4 繪畫藝術風格的變遷——從工筆寫實到水墨寫意
中國寫實繪畫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它的寫實并不像西方寫實繪畫那樣嚴謹,在再現對象的表達上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早期的古代人物畫還是以工筆寫實為主,顧愷之的“傳神論”也一直成為古代人物畫的品評準則之一,從繪畫作品中來研究,《步輦圖》設色濃麗,人物五官刻畫逼真,典型的工筆寫實繪畫《韓熙載夜宴圖》亦是典型代表;直到《二祖調心圖》的出現,打破了工筆寫實的藝術表現方式,石恪以極簡約的水墨形式進行描繪,開水墨寫意之先河。南宋《潑墨仙人圖》《老子圖》《布袋和尚圖》用筆簡練概括,墨色濃淡相宜,別有一番趣味。元代由于社會條件的限制,以“傳神寫照”為美學追求的作品越來越少,轉而“逸品”的地位提高,水墨寫意的作品開始層出不窮,《雪夜訪戴圖》《騎驢圖》《捧花老人圖》都是水墨寫意畫的代表作。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到明清時期水墨寫意畫的比重越來越高。
3 結語
中國古代人物畫經歷了漫長的變遷過程,呈現給了我們各種不同的藝術作品,我們在了解古代人物畫發展歷程的同時,還應立足當代,在藝術多元化的今天能夠有所借鑒,以期為人物畫的發展帶來更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陳師曾.中國繪畫史[M].中華書局,2014.
[2]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3]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M].北京三聯書店,2000.
[4]劉文西,陳斌.中國歷代人物畫譜[M].三泰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