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李楊
(湖南省益陽市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益陽413001)
提高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力的途徑
祝李楊
(湖南省益陽市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益陽413001)
大學生就業一直是社會熱點話題。近幾年,國家提倡大學生自主擇業,對創業的大學生給予政策的幫助,對那些去單位上班的大學生也給予崗位上的扶持。為了保證應屆畢業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水平,國家對大學生的基本工資進行合理的規定,而且很多地方對應屆大學生還提供生活補貼。盡管國家對大學生就業實行了一些列扶持政策,但是國家支持并沒有改變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本文以“大學生就業”為論述核心,并且分別從大學就業現狀、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為突破口,之后針對“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力的途徑”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大學生;就業現狀;原因;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率位居世界第一位,并且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績,和國家的經濟政策有著密切的聯系。保證群眾就業率是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的關鍵,然而,由于我國人口基礎較大,加之企業對人才要求也逐漸提高,這使得我就業壓力逐漸增大,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也沒有足夠的社會閱歷,就業中缺乏競爭性,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了765萬,就業壓力可想而知,提高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力迫在眉睫。
(一)缺乏自主擇業觀念
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就業崗位和擇業人群在數量上差距不是很大,就業崗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化擇業人群,但是找到一份符合自己心里預期的工作卻并不容易。工作待遇并不是擇業的唯一因素,在擇業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更加注重行業或者崗位的發展前景。然而很多大學生卻忽視了這一定,在擇業過程中過于盲目,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明確的規劃,在校園招聘會或者社會招聘會上缺乏針對性,在選擇行業或者崗位上跟風情況十分嚴重,很多學生都是拿著自己的簡歷隨人群四處走動。內心深入缺乏“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能要什么”的自主擇業理念,擇業盲目性是目前大學生就業中最普遍的現象。
(二)擇業方向過于單一
擇業方向過于單一也是大學生就業中最常見的現象。思想高度的寬度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在就業中同樣如此,很多大學生擇業方向過于單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①就業地點過于單一。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個人都有一顆追求的心。北、上、廣作為我國一線城市的標燈,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發展方向,很多高校就業生同樣如此,在擇業中城市定位過于死板,缺乏變通觀點,大城市待遇優厚,就業競爭壓力同樣很大,很多大學生忽視了這點。②對職業規劃過于單一。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個人的發展,然而在擇業時,學生過于追求專業對口,將自己的擇業觀牢牢桎梏在自己所需的專業上。
(三)對社會、自己認知不夠充分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的勞動創造,人們也在勞動創造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管是學者、醫生、教師他們都在通過勞動創造在社會中扮演相應的角色。然而現階段很多大學生對社會、對自身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擇業觀念。很多大學生在校園養成不好的生活習慣,畢業之后依然生活在網絡世界,缺乏擇業動力,在畢業之后,一部分學生不愿意走進社會、一味的呆在家里無所事事,加之家長過于寵愛,缺乏正確的教導,這種情況屢見不鮮,由此形成了“啃老族”。
(一)企業對人才類型需求的改變
勞動是第一生產力,在此之前企業在招聘員工時也更加傾向于技能型,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轉型,在21世紀中,知識經濟注定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目前,市場競爭逐漸由產品競爭、服務競爭過渡到人才競爭,人才競爭已經成為市場競爭的核心。技能型人才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和之前相比有了明顯下降,企業在選擇人才的觀念也有所變化,高素質、高技能的綜合型人才成為企業招聘的重點。因此,企業對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大學生就業。
(二)高校培養人才目標落后
為了滿足我國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我國提高了科教興國的戰略,而且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國教育體制存在嚴重誤區,目前,高校對學生的培養,過多的側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忽視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在上個世紀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很大的人才保障,但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社會更加需要創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校園培養人才的目標比沒有與社會需求、企業需求相匹配,這種缺乏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模式顯然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
(三)校園缺乏職業規劃活動
校園是教育的主體,大學生就業難校園的責任首當其沖。職業規劃活動的缺乏之間影響到學生就業前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①校園缺乏職業規劃課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涉及行業、崗位的發展方向,為學生就提供理論依據,但是很多高校并沒有開設此類課程,很多專業課程教師一味的像學生灌輸專業知識,并沒有像學生闡明行業前景。②缺乏職業規劃類比賽。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一直是校園活動的重點,為學生職業規劃、行業選擇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但是很多高校對學生職業規劃類比賽不夠重視,學生缺乏自我展示的平臺。
(一)調整專業設置
高校要時刻以國家的大政策方針為導向,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情況以及人才需求的科學預測,及時對專業進行適應性調整和改革工作,針對國家對不同層次、類型專業技術人才的實際需求,進行學科專業結構優化學校要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和特點,與社會需求相結合,適當改革老的專業設置,將大學生的培養納入社會人才的培養體系中來,使大學生畢業后真正成為社會所需要的,所學到的知識真正能轉變成實際的應用。在理的情況下,學校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充分的指導,在學習相對自主的大學環境中,應對學生進行適當的監督和考核,避免有些學生在大學生活中迷失方向,使學生能真正的掌握專業知識,為畢業準好充分的準備。
(二)加強就業指導,完善職業規劃
完善以職業規劃和就業咨詢為核心的就業指導機制。全國人大代表陳萬志在“兩會”報告中建議高校對外實行全面的市場開拓,通過各種方式做到一部分市場“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對內確立“發展式、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咨詢體系,在個性化能力提升、個性化資源分享、個性化生涯規劃、個性化就業援助等方面深入開展工作。同時,從政策、人員、設施到資金都要真正落實到位,切實做好學生就業的引導工作。大學的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課程要盡早做起,使學生剛一入學就開始具有職業規劃的意識,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合理的選課,明白畢業后自己所應從事的職業性質和工作內容,從而有針對性的對知識進行學習和儲備,采取適當的方法,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可以避免大學畢業后的迷茫并喜愛自己之所選。
(三)培養學生自主創業能力
為了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提高人們自主擇業、創業,在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體,對學生自主創業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學校,忽視創業課程的重要性。并沒有開展系統的自主創業課程,這樣的觀點和做法是非常錯誤的。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創業能力,學校應該開設創業課程,學生也必須接受創業課程的教育。創業課程的開設,可以使學生對創業能夠擁有系統、專業、全面的了解。同時,也能完善自己的創業觀念,提高自主創業的能力。此外,學校對創業教育課程,必須要落實到實處,如果一些學生創業課程沒有符合規定,學校可以采取延修的措施。
科教興國是我國的基本方針,目前我國的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些誤區,還是注重技能方面的培養。素質教育目前還處于初期階段,對于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還需要不斷的完善。
[1]趙丹.淺析大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大家, 2011,16.
[2]周昌輝,鄧維,魏星.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J].科技信息, 2011,20.
[3]李志軍.高校勤工儉學問題分析及對策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 2011,25.
祝李楊(1988-),女,漢族,湖南臨澧人,工程碩士,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