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珠
【摘要】創新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之一,本文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直觀操作、引導思維,以及獨立探索、合作探討、拓展思維三個方面實現對小學數學教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 創新意識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33-02
前言
創新意識是一種朦朧意識,將其納入到教學目標中,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學生具備創新意識對學生學習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學生學習數學中,只有具備數學創新意識,才能實現數學知識的靈活應用,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數學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尤其是新課改不斷深入的大環境下,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多種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實現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不斷增強小學生的創新意識,逐步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水平。
一、提高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偉大的學者盧梭曾說“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充分說明了對某件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完成某個行為或實現成功的重要作用。
現小學數學中“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為例,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對教學內容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認識,為了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教師提問“生活中常見的小數有哪些?”要求學生在課后通過觀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通過觀察解決問題,讓數學內容從課本走向生活,激發出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通過對觀察生活得出結論:“天氣預報、溫度計等”學生得出的結論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與課堂學習不同的方式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觀察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對理論知識的用法進行了創新,長此以往,就可以逐步增強小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直觀操作,引導思維
數學教學內容的理解難度比較大,再加上小學生數學知識比較薄弱,理解數學內容的難度就更加大,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通過直觀的操作,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直觀的認識,在操作過程中思考解決問題,促進思維的發展,也可以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充分的保障。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為學生直觀操作演示提供了條件,將數學教學內容形象、直觀的展示出來,引導學生思維的發展,促使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
例如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的時候,由于小學生思維尚不健全,無法將長方體和正方體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的表象,為學生解答數學問題形成了一定的難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具幫助學生思考,利用教具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和認識,結合所學內容,就可以正確解決數學問題。對于一些教具無法展現出來的數學知識,教師利用多媒體構建表象,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將教學內容化難為易,便于學生理解,就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由此可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輔助教具和多媒體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形成直觀的認識,引導學生在直觀認識和操作中思考,促進思維的發展,就可以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充分的保障。
三、獨立探索,合作研討,拓展思維
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擔心小學生數學知識薄弱,對數學問題分析不到位,耽誤課堂教學時間,會直接給出學生正確解題思路和答案,在學生學習數學中缺少了獨立探索和合作學習的過程,對提高學生數學水平形成了不利影響。而且學生對教師過于依賴,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小學生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就需要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拓展學生思維,從而促創新思維的發展。在實際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初步的認識之后,教師就可以設置數學問題,由學生獨立探索,探究出正確的解題思路,或者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交流討論形成思維的碰撞,解答出數學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拓展小學生的思維,就可以實現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目標。
結論
總之,創新能力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基礎能力之一,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就必須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納入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龔毅.“頭腦奧林匹克競賽”(OM)對小學數學中創新意識的有效建構[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8):84-84.
[2]王曉琴,王永松,王新民等.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原則與策略[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29(4):92-96.
[3]楊紅.試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J].讀與寫(上,下旬),2015,(15):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