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如瑩
【摘要】習得性無助感是指個體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后,產生消極情緒、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自我效能感主要體現個體對于自身的一種自信與期望。筆者將結合教育實踐根據習得性無助感成因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尋找連接樞紐,強化學習個體自我效能感。
【關鍵詞】習得性無助感 自我效能感 教育實踐 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74-02
筆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觀察發現: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避免失敗的結果,于是產生逃避心理。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感。顧名思義,習得性無助感不是先天具有的,而由后天積累而成。
一、習得性無助感成因分析
習得性無助感會使個體表現出反應性降低等消極行為,妨礙新的學習。它的形成過程為:頻繁體驗挫折——產生消極認知——產生無助感。
(一)頻繁體驗挫折,缺乏成就感
班級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因為自身學力的限制或者是自身行為習慣的偏差,導致學業困難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習主體不可避免的需要接受大量的評估、檢測,而每一次的評估、檢測對于學困生來說都是一次痛苦的經歷。循環往復,學困生在潛意識中已經對自我能力進行否定,上進心也會逐漸消失。
(二)內心情緒積壓,缺少宣泄渠道
在面對挫折和失敗時,學習個體能承受的閾值并不相同。有的學生會把挫折與失敗當作是一次磨練,繼而重拾信心,勇往直前;有的學生則會把挫折與失敗當作是對自己的全面否定,導致情緒低沉,繼而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內心的負面情緒需要及時的宣泄,而作為人際關系單一的學習主體,在社會角色中處于弱勢,缺乏一定的宣泄渠道,只得自己默默忍受。
(三)外界的消極評價與不切實際的要求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那些長期處于班上“落后”水平的學生很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感。由于他們不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常常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的批評、責罵、嘲笑,自信心遭受打擊,卻又被鼓勵與優異者“競爭”,這實際上就為他們確立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一些學生覺得無論怎樣努力都不可能達到教師的要求,最后只好絕望地放棄學習,開始相信他們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意為完成任務而付出認真的努力。
二、習得性無助向自我效能感轉化策略
班杜拉認為“所謂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動作之前對自己能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所具備的信念、判斷或主體的自我感受。”從學生角度來說,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對自己能力的預測,表現出自信與期望的一種心理狀態。
根據習得性無助感的形成因素,我們可以采用如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使習得性無助感的學生得到轉化。
(一)創造條件,尋求成功
1.改變“以成績論英雄”的傳統觀念,多角度尋找孩子自身的閃光點。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評價模式趨于多元化,對于學生,我們更注重發展性評價。例如:一個學生文化課成績偏下,但是在體育上有其特長。作為教育工作者便可抓住該契機,進行相應鼓勵。
2.根據學生自身實際,進行“私人訂制”,努力使每個人獲得成功。習得性無助感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要想將其轉化也需下足功夫。由于學生學力的限制,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教師可適當降低對于學困生的學業要求,尋找其最近發展區,制定符合其認知水平的目標與計劃。
3.從自身進步中體驗成功。如何發現或衡量學生自身進步幅度?一般情況中,我們總是憑借對學生的主觀印象進行粗略判斷,其實,我們可以將學習者與過去量化相比。
(二)樹立榜樣,建立信心
孩子天生是優秀的模仿者,但是并不意味著孩子可以完全模仿所有的示范者。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有榜樣示范,此處的榜樣應當與孩子能力有相似點。擁有相似能力的示范者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對于孩子來說,他便也具有了一定的依據以促進成功;相反,如果孩子依賴的榜樣與孩子能力存在較大差距,榜樣即使獲得成功,對于孩子來說反而形成心理落差,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
(三)積極暗示,激發潛能
皮格馬利翁效應指出:通過言行積極的暗示,個體可以獲得更多動力以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教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言一行都將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有的時候,或許只是一個肯定的眼神,便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的溫暖;有的時候,或許只是一下輕輕的摸頭,便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愛的喜悅;有的時候,或許只是一句發自內心的贊嘆,便可以讓孩子重燃學習的希望之火。所以,不要吝嗇自己的一言一行,給予孩子積極的暗示,喚醒孩子內心的潛能。
總之,對于習得性無助感的孩子我們應當給予更多的包容與理解,通過尋找其形成習得性無助感的緣由,通過愛與智慧的轉化,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