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 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社會對會計技術技能型的人才需求增加,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實現教育目標,基于“互聯網+”思維模式下,結合市場環境,制定一套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創新改革。
【關鍵詞】互聯網+ 人才培養 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219-02
一、前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傳統的行業將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經濟形態出現,必然也會引起教育行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大改革,為了順應時代的變遷,社會需要應用型、復合型的會計人才,會計人員需要不斷學習“互聯網+”帶來的高新技術。為了畢業生能夠更快的融入企業,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會計人才培養方案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根據學情分析,社會行情分析結合教學經驗制定出一套適應性強的人才培養方案。
二、現代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缺陷
(一)專業課程偏理論
現代會計教學設置的理論課程很全面,很綜合。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而忽略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透理解,也不會實際操作運用,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違背目前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當代高校培養出的學生不是應用型人才,而是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學生對計算機信息技術不熟悉
會計專業會涉及到相關的計算機課程,如《會計電算化》《EXCEL實戰運用》《網上銀行支付》等,當下學生對電腦基本操作很熟悉,他們熱衷于游戲和網頁,但缺乏將計算機運用到會計專業知識的操作。如今社會為信息化社會和智能化社會,財務軟件的賬務處理漸漸代替人工,這樣可以大大減少人工,以及提高工作的效率。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培養學生電算化操作,熟悉ERP的運用環境。
(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
當代學生已經習慣性接受“老師講,學生聽”“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教學上的很多理論知識,學生缺乏對知識點的總結,老師講解時能夠理解,學生課后不愿意鞏固練習,因此對知識點的記憶時間很短。因此,在課堂上,老師不應該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互聯網+”時代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一)改革課程設置,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針對目前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會計專業課程偏理論的缺陷,為了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需要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創新。基于“互聯網+”時代,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加強會計專業的綜合實訓。(1)加強會計實訓室的建設力度,目前很多高校的實訓室無法滿足學生一對一的實訓設備,操作量少,有待提高實訓室的建設力度;模擬企業仿真實訓室,根據企業日常的經濟業務和崗位設置,打造一個完全真實的企業模擬實訓室,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工作環境,深入角色;(2)每學期開設實訓課程,對于會計專業很多理論課程,學校都應該配備相應的實訓指導手冊,將“理實一體化”達到同一性,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運用于實踐,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
(二)翻轉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性
目前高校的上課狀態都存在枯燥乏味的情況,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課堂變得更加活躍。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是主導者,而是輔助者,輔助學生對知識點講解不足的地方總結,輔助學生完成專業知識的學習等工作。課堂上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分析問題,討論問題,總結問題,由“老師講,學生聽”轉變為“學生講,老師聽,老師總結”的教學模式。
(三)舉行大學生創業大賽,培養學生創業意識
基于“創新+創業”雙創時代的基礎下,國家大力扶持應屆畢業生創業,學校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讓學生大膽去嘗試自己的想法,并付諸實踐的實行創業夢想。高校應該每年舉行一次大學生創業大賽,由不同專業組成一支創業團隊,優秀的創業項目,學校應予一定獎勵支持鼓勵。
通過對目前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的缺陷分析,為了適應時代需求,培養出理論基礎扎實,實際操作能力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基于“互聯網+”時代,學校應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創新,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為社會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子明.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
[2]王慧.“互聯網+”與大會計時代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J].經濟師,2015(5).
[3]謝力雄.“互聯網+”時代的會計教學改革[J].經濟師,2015(10).
作者簡介:
陳樺清(1989.03.23-),女,四川成都人,單位:四川科技職業學院,學歷:2011級學士學位,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