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永梅
[摘 要]科學是一門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科,小學科學作為素質教育要求 下的重點學科,擔負著為國家未來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因此加強科學素養成為當今社會教育界的重點研究問題。本文旨在探討在科學科目的教學當中,如何加強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實現科學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素養;培養
科學是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而小學科學作為一項對小學生進行科學的啟蒙教育的科目,無論是在提升學生本身的素質還是在培育創造性思維上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的,讓學生真正能做到這些,這就需要良好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因此小學科學教學重點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很有必要的,意在開發學生的跳躍性思維,并將其廣泛運用于認知和參與社會之中。所以這也就是小學科學這門學科開設的必要性。針對這個問題,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多觀察,多發現,激活科學興趣
小學生因年齡和心智的不成熟,較之于成年人,有著豐富的好奇心。因而在教學方面,可以充分抓住小學生的這個特點,并將其運用到學科的教學上去。其實只要仔細去觀察,身邊的處處都蘊含著科學。例如,在學習《陪伴我們的日與月》這一章節的時候,可以在有太陽的某一天,帶領學生通過利用放大鏡手機熱量,來點著放大鏡下面的火柴。這個道理和小實驗雖然非常簡單,但是通過一件件簡單的事情,便可以激發小學生對于自然科學的興趣,讓其學會自主學習。書本上的東西是枯燥的,但是生活中的科學是有趣的,所以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相結合,來激發小學生學習科學的動力。
二、多思考,多分析,提倡舉一反三
問題是最好的老師,解決問題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在觀察之后,接下來就是提出問題并且作出解釋,最終解決問題,并將其運用到平日的生活之中。例如在學習《天氣現象》這一部分時,安排學生進行觀察任務,讓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到天晴的時候蜻蜓飛的高,陰天的時候飛得低,而此時就可以向學生解釋原因,因為濕度加大,蜻蜓飛行困難導致,是下雨前的征兆。當學生了解到這些知識后,可以就這個問題進行發散,例如可以提問:下雨前除了蜻蜓會低飛,其他動物會不會也有一些特殊的活動,諸如此類。這樣讓學生可以在課后進行查閱資料和思考問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知識面也會不斷擴大,促進形成科學思維。
三、多合作,多實踐,培養解決能力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然后是解決問題。比起直接告知結果,進行引導最終讓學生通過合作探尋出結果會顯得更為有效,可以讓學生們去觀測并記錄開花的過程,亦或是在課堂上展示一幅圖片,讓學生分組觀察,看能推測出什么信息。這就是合作的過程,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包括觀察能力是不如兩個人的,通過合作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營造良好的氛圍,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達到1+1>2的效果。比如,在講到《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分別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探究不同交通工具的優缺點,等等。實踐出真知,通過自己動手得到的結果往往會比他人告知的東西更加印象深刻。因此這也是加強學生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合作和實踐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自主解決問題能力。
四、多探究,多發問,挖掘深層知識
對于科學的探究不應僅僅只停留在生活的表層,作為小學科學的教師,更應該讓學生解決問題之后再去深入探究和挖掘更深層次的知識,拓寬知識面,提升科學素質。例如在講到潛望鏡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通過潛望鏡觀測物體,激發他們對于這個東西的興趣,再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原理,并在課堂上和其他人進行討論,教師進行引導,最終了解潛望鏡的工作原理。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過程,而在此基礎上又可以進行更進一步的學習。例如在學習《奇妙的光》這部分的時候,在講解完書本內容后,不妨讓他們自行設計和組成一臺潛望鏡,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多提問,不懂就問,這不僅可以將研究科學的方法有效進行,還能讓他們在以后對學過的知識印象深刻。因而探究和發問,對于科學素養的提升也是不可或缺的。
五、作為教師,要讓學生熱愛科學,并運用科學
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除了學生自身需要有著良好的行為和學習思考方式外,作為知識傳播者的教師,同樣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書本的知識是死板的,但是人是靈活的,所以教師可以將書本的知識運用到科學之中,注重學生對于身邊科學的體驗。例如學習完《自然因素對地表的作用》這一課后,可以在閑暇之時,親自帶領學生到不同地區,觀察不同的自然風貌,從而將書本上的知識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加深印象。不難看出科學并不是永恒不變的,隨著時代的更迭,科學知識也在不斷的被重新定義,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當學生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時,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以此來提升學生對于科學的積極性,即便當出現錯誤時,也要通過自身的引導,讓學生了解到正確的答案,學生的熱情也就不會因此受到打擊了。
六、結語
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21世紀,培養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教育領域關心和著力的重點。達爾文曾經在1888年最早給科學下定義,即“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作出結論。”正因如此,從小培養科學素養才顯得尤為重要。而作為教師,職責就是讓學生們在科學活動中了解科學,熱愛科學,運用科學,并通過實踐提升自身的能力,這也是我國注重人才培養,注重科技創新的意義。相信在未來的時間里,通過不斷努力和學習,擁有高科學素養的人才會頻頻涌現,會在今后成為我國的科研事業的堅實力量。
參考文獻:
[1]高淑芹. 小學科學教學應加強科學素養的培養[J]. 快樂閱讀,2011,08:93-94.
[2]蔡紅穎,王國慶,章博晴,徐南方. 談小學科學教學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策略[J]. 課程教育研究,2013,26:168.
[3]裴亞賢. 探討小學科學課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策略[J]. 新課程(小學),2016,02:178.
[4]王寧.科學實踐活動 體驗與探索齊飛揚:由郁金香培植活動帶來的實踐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12):103-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