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鳳寶
[摘 要]閱讀教學是使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并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關鍵詞]課改;宏觀;微觀;閱讀;理解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目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使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并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而在當前的課外閱讀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只是結合閱讀習題來完成文本的解讀,既片面又功利化,以至于一篇篇美文被肢解成實驗室里的器官標本一般,這極大的違背了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基本目標,為了解決課外現代文被肢解的這一問題,我在課堂實踐中總結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正確欣賞文學作品,并提升學生課外閱讀能力。
一、從宏觀入手,整體把握文本內涵
閱讀文本如同描摹人物或觀察事物,我們要從整體上對其有足夠的認識,人物粗線條的勾勒包括高矮、胖瘦、美丑等等,文章的基本認識包括標題含義、主要內容、寫作目的、中心思想、寫作手法等等。
面對任何一篇課外閱讀,首先運用課內閱讀文本中積累的基本方法,即文章的基本認識,去解決課外閱讀,用課內所學方法解決課外問題,形成課內知識向課外能力的有效延伸。
首先,明確標題含義。標題是文章的眼睛,透過標題會看到文章的靈魂。標題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表面含義和深層含義。表面含義一般從文章主要內容入手進行分析,深層含義一般從文章中心思想角度考慮。例如:談歌的《絕品》這一標題,表面上指文中倒揭裝置的國寶畫堪稱一流,實際上指文中常先生、劉三爺、王商人的人品高及山峰,讓普通人難以企及。
其次,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及寫作目的。《絕品》標題的理解要借助于文章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目的的分析,所以學生必須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并分析作者的寫作目的。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要抓住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的結局,也就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結局=主要內容”,其中重點找取人物和事件的結局。主要內容銘記于心,還要知道作者為什么要呈現這樣一件事情讓讀者閱讀,引發讀者思考的同時,作者的寫作目的就會自然而然地抓取出來:表達了一種什么情感;揭示一個什么問題;反映了一個什么社會現象;批判或贊揚了什么做法。
再次,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的概括就是主要內容和寫作目的的結合。即主要內容+寫作目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本文通過對某某事件的記述,揭示了某某主題,表達了作者某某情感。
最后,辨析寫法及獲得啟示。在我與學生所做的課外閱讀中,學生會運用教師講授的閱讀方法獨立解讀文本并形成獨特的感悟,如此練習次數多了,每一名真正用心閱讀的學生都會從宏觀入手,整體把握文本內涵。
二、從微觀著眼,注重細節領悟
一篇文章的理解,僅僅從宏觀入手還是不夠的,還應具體細致的剖析,因為一篇文章的形成從來都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篇不離作者情感,進而給人以情理交融或情景交融的啟迪或美感。所以,賞析一篇課外文章除了粗線條掌握文章框架,還要精細化研究字、詞、句、篇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深入文本,并形成獨特的感悟。
1.抓詞語
(1)抓不理解的詞。課標指出,學生應該具備借助工具書閱讀文本的能力,所以在教學生讀課外文章時要求學生能查詞典解釋不理解的詞,并做好詞語批注。
學生還應具備理解詞語的能力,其中包括拆字組詞法和結合語境分析詞義法。例如:“欣喜”一詞,可運用拆字組詞法,即欣慰、歡喜,而“喜出望外”一詞就需要運用語境分析詞義,即某某事讓人感到非常高興。
(2)抓取流露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課外現代文閱讀,多是以情感人的文章,抓住表達作者情感的詞或句子,就等于走進了作者的內心,進而明確作者的寫作用意。例如:《兩只麻雀》一文,講述的是作者從集市買回兩只野生麻雀,一只憂懼而死,一只勇敢試飛,最終被作者放飛天空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憂懼而死的麻雀的厭惡和對勇敢求生麻雀的敬畏之情,從中告訴人們,無論生活在多么促狹的空間,都不要放棄求生的渴望。其中體現作者情感的詞語有很多,例如:對憂懼而在陽臺狹小空間四處亂撞的麻雀感到“煩躁、厭惡”,而對勇敢求生無所畏懼且練習疾飛的另一只麻雀則“驚呆、敬佩、震撼、崇拜”。學生在閱讀中抓住這些表達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并通過對比、聯想,明確作者寫作目的就十分簡單了。
2.抓句子
抓句子,重點抓三種,一種是運用修辭的句子,一種是人物描寫的句子,一種是運用議論表達方式的句子。
課外閱讀的考查完全是對課內文學知識點及學生駕馭文本能力的考查。其中,“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的識別及賞析是考查的一個重點,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課外現代文時注意勾畫這兩類句子并加以批注。例如:“請從語言表達的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一題,我引導學生如下做法:
1.識別人物描寫、景物描寫
2.從修辭方法角度思考,其中常孝修辭為比喻、擬人、排比三種,并教給學生答題方法。
(1)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 )比作( )什么,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表達了作者( )情感。
(2)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 )人格化,生動形象地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表達了作者( )情感。
(3)這句話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語勢,表達了作者( )情感。
3.人物描寫的句子,從人物描寫方法的角度思考
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等,表現了人物某種性格。
議論的句子在句中或句末學生準確識別議論的句子會直接抓取作者對問題的看法,就會領會文章的中心,這樣主旨在心,分析任何題都有了明確的方向。
在帶領學生深入文本字詞句篇的剖析時,學生便從字里行間充分理解了作者的寫作風格、寫作情感、寫作目的,如果說宏觀把握文本框架是房屋架構,那么微觀領悟細節就是品味裝修,學生內外兼具的賞析文本的本領就會隨閱讀數量的增多而提高,進而形成解決習題的能力,提高審美取向,增厚語文素養。
我深信在課改大旗指引下,素質教育的呼喚下,語文教學不再是枯燥的應試教育下的一個玩偶,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共同提高、共同熱愛、共同成就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