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規律,新常態是經濟規律的必然,只有尊重規律順勢而為,才能實現新常態下的新發展。而加強職工隊伍建設也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只有遵循客觀規律,才能建設高素質的職工隊伍。本文作者試對近年來所在基層煤炭企業職工隊伍發展變化規律做以粗淺分析,并結合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認知,就如何抓住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一些自己的粗知拙見。
關鍵詞:新常態 職工隊伍 發展規律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096-02
當前,國家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煤炭行業也進入了深入調整期,各大國有煤炭企業面臨的實際局勢異常嚴峻。在此環境中,如何才能求得生存,求得今后的發展,審時度勢,從職工隊伍發展開始改革可謂勢在必得。本文作者以所在的哈爾烏素露天煤礦為例,如何匯聚職工智慧,適應行業新形勢的要求,發揮職工隊伍建設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進行了探析。
一、正確認識新常態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對于伴隨新階段的新常態發展的認知,如果一直停留在各種舊常態的思維范疇,可能錯失新的戰略機遇期。
1.新常態的特點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準確研判當前形勢和未來走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對新常態的認識,需要從新常態顯示的四大新特點開始:一是經濟由高速增長向平穩增長過渡。二是從數量擴張向品質提升轉變。三是從要素、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四是從經濟一枝獨秀向社會協調發展轉變,四個特點。
2.新常態是落實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
習總書記講道,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就要為創新拓寬道路,就是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還明確提出“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所以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明確了發展依靠誰、為誰而發展、如何發展的這三個發展最最基本的問題,站在社會從“最基本”的價值需求(經濟目標)變化為“最想要”的價值需求(以人為本)這個角度來講,新常態具備了遠超出經濟的更全面深刻的涵意。
二、新常態下職工隊伍發展規律
新常態以來,我國企業職工隊伍發生了明顯變化,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本文作者所在的哈爾烏素露天煤礦,是全國最大的露天煤礦,它的健康發展,必須全心全意依靠職工,必須有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職工隊伍,必須準確把握新常態下煤礦職工隊伍呈現出的發展規律。
1.思想認識方面,向精神層面追求轉化
伴隨著經濟的調整增長、物質豐富充盈,在當前不斷弘揚中華人文傳統的文化背景下,職工們不再單純的追求物質,而是體現出超越于物質經驗之上的追求,無形中構建出來的“與企業同呼吸、共榮辱”的堅實信仰,讓職工出現了一種主觀能動行為,即:在該礦的目標激勵、精神激勵等形式的作用下,職工愿意干、想干好,在某些時候自己的愿望不能實現或利益受到損害時,寧愿“舍小家”,也要出色地完成任務。哈爾烏素露天煤礦把大力選樹代表企業精神的先進人物和先進集體作為該礦工會的重要工作之一,深入開展“幸福家庭”、“放心員工”以及“明星員工”等評選表彰活動,讓職工有平臺展示和實現自我價值,一方面通過精神弘揚的方式,表彰先進,使廣大職工群眾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另一方面通過舉辦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讓先進人物現身說法,用樸實的語言感染和激勵身邊的同事,營造濃厚的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的良好氛圍,能有效的激勵職工敬業奉獻、充滿自信的走向未來。
2.技能操作方面,向技術創新轉化
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熟練掌握本崗位操作技能,已經不能滿足新常態下的經濟需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走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能源革命道路才是真正使然。哈爾烏素露天煤礦從2008年成立至今,從最初的基本操作到熟練掌握崗位流程再到技術創新,職工在技能操作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新常態下,哈爾烏素露天煤礦通過成立職工創新工作室的方式,鼓勵職工參與“五小發明”、創新創效和合理化建議征集活動,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掀起高潮。全國煤炭系統技術創新能手羅懷廷合理的對露天煤礦西排土場設計運輸系統進行了優化,節省運距2000m、降低爬高60m,增加排土空間1500萬m3,為露天礦生產節省了成本11460萬元、中央企業技術能手戴全勝在實踐中細心琢磨總結出坡道修筑“下坡挖槽”法,該方法大大提高了履帶推土機的工作效率,經統計,可以提前一個班完成坡道移設任務,既節省了時間,更降低了油耗……以及獲得國家級《轟水專用起爆藥柱》專利的蘇二換等等,作為技術創新的引領人,他們帶動了一大批不同崗位的技術創新人才,不僅節約了生產成本,創造了更多的企業效益,還提升了該礦在煤炭行業的競爭實力。這種科技的感染產生了強有力的感召力,一支年輕化、高技能的職工隊伍逐步走向成熟。
3.管理重心方面,向“激活細胞”轉變
班組是企業的基層組織,也是企業建設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活動扎根基層,是有效開展各項工作著力點。2013年以來,哈爾烏素露天煤礦將管理重心下移到班組,在推行實施準軍事化管理的基礎上,對如何激活班組細胞有一套小九九,一是提出“一個分會一個文化、一個班組一個亮點”的創新理念,將這“兩個特色”融入到礦山的安全生產、經營管理中:“一個分會一個文化”,即基層分會結合中心工作,把關心、服務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工作做到極致,彰顯優勢,打造“溫暖文化”,“一個班組一個亮點”,即以“全國百強班組”為示范,以“五型班組”為基礎,以點帶面,形成“一型”帶“四型”,“五型”全覆蓋的格局。二是創新提出了通過實施“五傳達、四遵守”模式(諧音——“無事”),打造準軍事化班前會的管理理念,提高班前會質量。將齊唱革命歌曲、齊宣安全誓詞納入班前會當中,使這兩項內容成為提振職工士氣的“重頭戲”。全礦37個班組創新管理,激發活力,把技術培訓、安全管理、班務公開等工作做出特色,形成生動活潑的班組管理新局面,并在全國班組建設工作中樹立知名品牌,成功舉辦了多次大型班組建設現場觀摩會。
4.人才結構方面,向知識型轉化
在當今越來越強調細化分工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更加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工作任務,高知識型職工成了極大需求。哈爾烏素露天煤礦建礦初期,從事一線作業、尤其是運輸工種大多數為低學歷、無職業資格的青年職工,他們很多都是依賴工作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來完成的崗位技術性工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盲目的進行重復性勞動,缺乏創新意識,影響了該礦的進一步發展。哈爾烏素露天煤礦在加強職工學習上下大力氣做文章,為全礦穿爆、采掘、運輸、工務及供電等五個基層單位購置圖書3000余冊,并在各基層工會建立圖書室,極大地方便了職工學習。8年來,通過提升本單位職工文化素質、招聘高知識專業人才,人才結構發生極大變化,專科以上職工占全礦職工的58.4%,該礦每年定期組織班組長培訓,培訓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極大的拓寬了基層管理人員的視野,提升了他們的素養,班組長們將外來經驗知識與礦山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班組文化。
三、抓住機遇,加大“馬力”發展職工隊伍
適應行業新形勢的要求,抓住機遇,正確引導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聚職工智慧,努力為職工搭建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和機會平臺。
1.增強團結職工隊伍的凝聚力
工會組織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通過開展一系列群眾性文體活動,吸引了各階層的干部職工。在此期間,工會組織要積極發揮“凝聚”作用,多渠道廣泛宣傳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深刻內涵和行為理念,進而達到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和營造氛圍的目的。面對煤炭市場新常態,哈爾烏素露天煤礦工會組織結合實際,利用哈礦大講堂、文化進班組、職工代表大會、群眾性文體活動等宣傳陣地,積極開展保生存促發展形勢教育活動,讓廣大職工深切認識到礦山發展的現狀,使大家牢固樹立困難面前不退縮、關鍵時候顯先手,充分發揮“艱苦奮斗、開拓務實、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精神,聚力凝心。
2.增強組織職工隊伍的參與力
眾所周知,讓廣大職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是工會組織的四大職能之一,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具有向下放權的膽略和計謀。天降大任時對人“空乏其身”的洗禮是員工獲得自信的前提。員工一旦在嘗試到成功的喜悅之后,就能夠調集其所有的智慧和干勁,樹立自我激勵的自信,促進工作績效大增。筆者所在的單位,從2013年以來,就大力推進職工的民主管理,對涉及改革、發展以及職工切身利益等方面事項,均交給職代會討論、審議、通過,并且廠務公開的內容以職工普遍關心的熱點、焦點和敏感問題如干部任免、評先樹優等方面為重點進行公開、公示,主動接受職工監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真正發揮了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作用,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得到滿足,投身礦山文化建設的熱情隨之也迅速提高。
3.增強幫助職工隊伍的普惠力
員工的幸福指數對企業和諧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切實履行各項職能,突出人文關懷,系牢紐帶,才能讓職工“愛崗愛家”。近年來,哈爾烏素露天煤礦工會致力于“幸福員工工程”建設和“健康企業”建設,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走出特色發展之路。本著為企業職工提供實實在在服務的宗旨,深入開展“送溫暖”、“訪百家”等活動,節假日等特殊時期為一線職工送上“特色菜”、開辟“綠色義診通道”、開展既鍛煉身體又幫助他人的全員微信捐步公益活動,多項舉措,助燃員工愛礦愛崗之情,竭力讓職工感受“娘家人”的溫暖,叫響“職工有困難找工會”的口號。
新常態下,職工隊伍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和規律,只有把握并遵循這些規律,職工隊伍建設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把職工隊伍的培養作為個人和企業發展的主要攻關內容,通過企業文化凝聚人心、民主管理提高參與熱情和惠民工程建設,積極創新激勵約束機制,以達到個人與企業的共同成長。
作者簡介:陳瑞林(1987-)女,漢族,本科,助理政工師,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哈爾烏素露天煤礦,工會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