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 要: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日益騰飛的同時,垃圾增長速度也十分驚人,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長,堪與GDP增速比肩。經濟高速發展的神話也衍生出嚴重的生態和社會危機,如鹽城赤峰水污染事件、重金屬污染兒童血鉛中毒事件、廣州番禺會江垃圾焚燒項目群眾事件。面對逐年增多的廢棄物垃圾,如何有效地清理,不僅考慮其清運而且注重其回收再利用,更要注重其環境社會安全,是一個永恒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垃圾 清理 策略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107-01
一、垃圾清理的管理目的
由于垃圾來源復雜,不論是都市鄉鎮,或是企業單位之廠區內,都極需要一套完整的垃圾管理辦法,以利減廢與防治污染。傳統的垃圾管理并不完善,有時只是將污染物由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政府的垃圾管理政策應朝向整合性的垃圾管理系統方向努力,其表示由許多處理方法所組成的一種管理流程;可以安全并有效地管理垃圾,使得垃圾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能預防或減至最低程度。
垃圾管理目標在于建立經濟、有效的廢棄物管理體制,而致力于資源循環利用,達到垃圾管理減量化、安定化、無害化、資源化之目標。目前垃圾管理以政府由上而下一條龍的主導模式為主,專業官僚的角色十分重要,其次是民意政治及社會輿論的影響,最后,經濟因素則扮演著長期左右環境政策的力量;通盤考慮政治、社會及經濟三元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整體社會力的熱烈參與,才是政府推展環境政策演進的動力。
二、垃圾清理的管理策略
1.政府管理政策明確透明
政府所做的事務決策即是公共政策,環境管理的成敗,與政府的公共政策有絕對的關系,即公共政策是環境管理很重要的一環。環境管理是政府公共管制的一環,其主要目的是在環境保護的工作和問題能獲得控制、改善和解決。當私人的權益受到侵害時,解決的方法不是訴諸法律便是私下和解;但在面對公共環境問題時,政府的管制方式,即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解決方式,此乃環保問題的特殊性所致。因此,環保管制的運作強調管制標準的設定,政府公共權力的介入,被管制者的遵守及違法行為的處罰。環境政策之實施具有其明確的目標和背景,是屬于管制性政策的一種,由政府機關來制定其制度和規定,并輔以強制性的方式要求民眾必須配合。未來在政策制定過程中需不斷地評估并透過民意調查方式和結果,加強政府與民眾對環境政策的溝通協調,事先能予以行政指導并將民意所關心的部分納入政策執行中,而讓其更趨理想而獲取被管制者的服從,以制定符合民眾期待的廢棄物清理政策。
在執行的措施上應首重預防,預防可包括垃圾減量及回收工作,即一般所稱污染量削減工作,以強效手段防止廢污量之產生,它異于傳統之管末處理,不僅可減少垃圾處理成本,同時可回收資源。其次,污染源管制工作對于垃圾管理也十分重要。管制措施包括計劃核準及登記許可制度,如新設企業之先行審查垃圾清理計劃書,垃圾清理機構需先取得許可才可接受委托等制度,旨在建立健全之預審制度,事前考慮廢棄物之出路及如何減量等,避免事后無法清理、危害環境。另外,如垃圾之跨區域運輸等,亦須予以有效管制,采取事先核準許可及事后追蹤之措施。污染源管制最有效方法是在源頭減少廢棄物,使可藉原料替代、生產流程的修改、作業變更、廠務管理改善及廢棄物再使用及循環利用來達成。另外考慮垃圾交運與轉化的可行性。垃圾盡可能利用廠內或廠外設備,予以再使用或循環利用。
2.社會和諧永續發展
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環境問題已由過去局部性、區域性的范圍逐漸擴展成全國乃至全球性問題,而環保的議題也由污染控制到污染預防,再擴及資源保育及社會和諧永續發展。目前經濟技術體系下,不論在資源采取、加工制造、產品流通、消費過程,甚至廢棄之后,皆未有效予以回收利用及有效處理,因而使得加諸于自然環境的污染量,已呈高負荷狀態,使得資源開采、產品制造、流通及消費等之物流,遠遠大于資源取用及產品消費后所產生垃圾的收集處理、資源化再生利用等,造成地下資源枯竭及全球環境危機,危及自然環境及人類社會之運作。追求社會和諧及永續發展已成為世界未來的潮流趨勢,先進國家都以資源有效利用做為國家環境政策的新方向與環保施政重點。近年來,由于環保觀念普及,尤其先進國家對綠色產品的需求增加,使得資源化產品的市場擴增,亦帶動資源化產業的蓬勃發展。
日本在2000年公布了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也是在高成長之廢棄物產量、低成長之廢棄物回收率、及最終處理場用地取得困難之壓力下,以及面對愈來愈多非法棄置廢棄物之情況下,不得不重新面對這些問題,從經濟型(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社會轉變成循環型社會,思考如何將物質在生產、流通、消費、廢棄之各個環節中,做到最大效率之再利用、再循環,進而減少資源無限制使用,減低環境負荷。我國也于2009年1月開始實施《循環經濟促進法》,明確了國務院和各省、區、市政府要設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循環經濟的科技研究開發、循環經濟技術和產品的示范與推廣、重大循環經濟項目的實施、發展循環經濟的信息服務等,其實施意義在于,促進了開源、節流和環境保護三者的結合。如果能從整個社會層面來解決這些問題,相信效果會更大、結果會更理想。河川流域垃圾污染事件,垃圾處理廠抗爭,回收成效無法突破等等顯示出垃圾處理問題的嚴重性,同時凸顯源頭減量、回收、再利用的急迫性。各級政府、事業機構,企業甚至于每一人都應該在建立循環型社會工作中盡一份責任,依循減少資源的消耗,抑制廢棄物的產生,及促進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原則,盡可能延長用品之使用期限,配合使用再生制品及分類回收再生資源,藉此抑制制品成為廢棄物,并適當回收、循環利用制品及再生資源。垃圾處理應以往之焚化為主、掩埋為輔,修正為源頭減量、資源回收為優先,焚化,熔融等處理為原則,并建立源頭減量機制,推動資源垃圾回收利用,以達垃圾減量、妥善處理等目標,朝向建立資源循環型體系,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最終達到零廢棄的目標。
3.清理技術與經營效率提升
制定清理策略時除了首要考慮永續發展、環境影響以外,還應著重于提升清理技術能力及經營效率,以符合民眾期望。將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垃圾清理技術開發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計劃;研究開發一批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平臺性和共性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生物催化技術、可回收利用生態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建立和完善統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以扭轉一些地方和行業不惜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來換取GDP增長的錯誤做法。加大自主創新和示范工程建設的力度,開發共性和實用技術,形成完整清理技術支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