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個視覺圖像發達的時代,珂勒惠支筆下的黑白世界并沒有喪失強大的藝術感染力,這固然源自扎實精湛的表現技巧,但技藝之上,似乎更有一些人格與精神的魅力,使她能夠超越時代攫住人們內在的心靈。
關鍵詞:珂勒惠支 版畫 革命 女性藝術
中圖分類號:J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387-01
一、將刻刀幻化為生命而傾注筆下的形體
凱綏·珂勒惠支出生于德國哥尼斯堡的小資產階級的家庭,她的外祖父與父親都是無產階級思想的人,參與過民主運動。當時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狀況等等,這些無疑影響了珂勒惠支的政治傾向。她以自己的藝術投身于工人運動。珂勒惠支的繪畫藝術受德國著名版畫家麥克斯·克林格爾銅版畫技法的影響,加上她自身的天份,這些奠定了她成為版畫家的基礎。珂勒惠支的成長經歷中一直看到了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同時世界大戰的爆發,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和痛苦。這些為她在今后的創作中積累了大量的藝術創作素材,以及她情感上對于整個社會的感受。一戰時期珂勒惠支的小兒子死于戰場,這期間珂勒惠支創作了大量母親和孩子的主題作品。石板畫《德國兒童的饑餓中》、《面包》、《母親和死去的孩子》、《母與子》、《探視兒童醫院》、《工人的妻和睡著的孩子們》等等。珂勒惠支成長的時代和當時德國工人運動社會局面是交織在一起的,從小受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這就確立了她藝術作品中有革命的一面。《農民的戰爭》組畫便是珂勒惠支作于1902—1908年的作品,這組作品使珂勒惠支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它描繪的是1925年德國農民起義,這組作品由《耕田的人》、《凌辱》、《磨鐮》、《拱門里的武裝人民》、《反抗》。珂勒惠支清楚的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力量,她看到了工人武裝斗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織工的反抗》使她聞名于整個藝術世界,她的藝術作品深深的鼓舞了當時的工人運動。畫中描繪了一群無奈的工人聚集在工廠門口示威的場景。工人們面對的只是一個冷冰冰的鐵門。工人們聚集在畫面的下方,而對工廠的刻畫是在畫面的上方。這是意味著工人是處在下層階級的一個弱勢群體。而剝削他們的資本家是高高在上的。珂勒惠支在構圖上巧妙的運用了“上下”與“有無”的強烈對比,正是表現了社會階級的懸殊和貧富差距的一個社會縮影。
二、女性主義視野下的理性之光
每個藝術家的視角是不同的,只是女性所表達的往往非常的內心,這種表達內心的氣質需要借助于一種載體——藝術語言。有的女藝術家往往更會更喜歡選擇裝置性、行為性的語言來傳達她們的思維,其形式是較為簡單自由的。女性畫壇大多數的藝術創作還是相對柔和。部分女性意識覺醒,將藝術創作主題轉向自己的身體,多表現女性自身的藝術效果的創作,不管是身體,還是一些象征性的事物這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是一種自傳式的與藝術之間的對話。如此看來女性藝術在當今畫壇有所發展,但略有柔弱蒼白,缺乏像珂勒惠支這種剛柔并濟,將自己的藝術創作與整個社會形態和民族命運結合起來,她的作品值得我們理性思考。珂勒惠支特立獨行的用黑白的力量表達著自己內心的獨白。她用手中的刻刀用力的刻畫著方正的人物,沒有一般女性柔媚、自憐自賞、情緒化的氣質。她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雄偉壯麗,崇高偉岸。珂勒惠支往往能傳達精神上的深度,也會有內涵、有見解,給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士氣。她也是魯迅極力推薦給中國并對中國版畫產生深遠影響的畫家,珂勒惠支站在民族的高度用手中的刻刀刻畫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被譽為“中國的魯迅”。如果說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出現了為青年“甘為孺子牛”的文學巨匠魯迅,那么在同一時期,德國則是出現了“”——凱綏·珂勒惠支。她把藝術作品當作是當時與時代戰斗的武器!
三、黑白的表現語言是藝術的敏感把握
珂勒惠支坦言:“我完全懂得我的藝術是有目的的,我們要在這個人們彷徨無策、渴望援助的時候,用我的藝術為他們服務。”也就是說珂勒惠支的繪畫側重于藝術的教育功能。在我國古代畫論中,藝術的教育功能歷來是受到重視,如曹植也說“存于鑒戒者圖畫也”,謝赫在其著名畫論《畫品》中一開頭就提到“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開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藝術功能論。珂勒惠支同樣是希望她的作品在當時可以啟發人們的思想,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她曾說:“我在作畫時,一想到孩子們的恐懼便流下同情的眼淚。我是如此強烈的感到自己所承擔的重任。我感覺自己是在不能逃避為孩子們說話的責任。我應該把人們無窮無盡、如山一般沉重的苦難說出來,我有這樣的重任。”珂勒惠支畫的母親和孩子是哀愁的、是奄奄一息的,她畫的家庭是支離破碎的,在她筆下無產階級是走投無路的。好多藝術家彷徨,而珂勒惠支卻充滿了革命的力量。不少人認為,藝術過多的涉及政治和道德,會有損于藝術的提高。珂勒惠支的藝術是當時德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她把一生都關注政治,關注著社會動態的發展方向,但這并沒有干預到她的藝術創作。珂勒惠支是用最精煉、最概況的表現方式,得到傳達出更豐富、更復雜的內容意義的強大效果,這應該是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上最難得的洗練和取舍。
四、結語
羅曼·羅蘭曾經稱頌到:“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現代德國最偉大的詩歌,它照出了窮人與平民的困苦與悲痛。”珂勒惠支藝術成就的取得與她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人生經歷、藝術價值取向和藝術的刻苦努力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她受無產階級影響和對工人階級的感情,這些都體現在她獨特的藝術視角上。珂勒惠支一生創立了大量的版畫、木刻、雕塑。作為女性,她和普通的女性一樣,尤其是作品充滿了愛的和家庭的氛圍。同時也散發著她對藝術獨特的理解。
藝術不是觀念,觀念隱于藝術,藝術的觀念智性只有顯現于藝術表現自身。掌握藝術本體語言,是藝術創造的前提與生命,珂勒惠支的偉大及其對后世的啟示即在于此。
參考文獻
[1]黃音,《巨匠素描大系-珂勒惠支》[M],吉林美術出版社 2012年
[2]常勇,《表現主義版畫集》[M],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2年
[3]曲礎堅,《珂勒惠支》[M],廣東嶺南出版社 2006年
[4]張莫宇,《西方版畫史》[M],中國美術出版社 2000年
作者簡介:劉佳(1993. 9—),女,河北滄州人,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史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