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銀花
【摘要】小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環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促進學生深入閱讀的動力。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才能在問題的驅動下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十分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成為問題積極、主動的探索者。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如何使教師、學生的提問更有價值?
一、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途徑
閱讀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實質上是圍繞問題進行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對問題進一步追究,從而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
生疑——發現問題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沒有疑惑,也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也就不會有長進。課堂上如何引導學生“生疑”呢?關鍵是要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其次,教會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生疑”,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疑惑.“生疑”應面向全體。課堂上教師要允許學生大膽地假設,允許不同的假設并存,并要求學生能大膽地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生疑”是課堂教學中的基礎性工作。
擇疑——分析問題
閱讀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的各種學習疑點被激發后.所提的問題往往很亂,很瑣碎,甚至很古怪,往往抓不住重點。這時教師要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判斷、分析、辨別出值得探究的有價值的問題,初步讓學生學會提問。然后通過教師的進一步追問、反問,把問題引向縱深與本質。同時教師應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把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的疑點,分清主次,融人教學預案,在課堂上解決主要問題。
追疑——追究問題
追究問題,旨在培養學生不能滿足于已有問題的篇決,而要把問題引向文本的深層,去探究事物的本質。通過“追疑”,進一步訓練學生探索、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生限于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局限.解決了一些初步的問題后,不善于進一步去發現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鼓勵學生潛心讀書,精思尋疑,啟發他們在看似平凡之處,讀出曲折波瀾;在無疑之處見疑,進而深入質疑。
二、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方法
1、 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
(1)根據學習語言文字的規律,分學段有重點地質疑。從閱讀的知識結構而言,主要是字、詞、句、段、篇。因此,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同學段也應各有重點。比如:低年級以字、詞的認知為重點進行質疑;中年級以段的認知為重點進行質疑;高年級以篇的認知為重點進行質疑。以上三個階段又是融會貫通的,不能截然分開,應該根據課文的深淺,或課文的重難點靈活處理。再者,語文學習中的各種能力是呈螺旋形上升的,要經過多次反復,在鞏固前階段所獲得的認知的基礎上不斷加深與發展。
(2)根據學生認知能力,分學段培養質疑方法。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習重點,在閱讀課文時,發現有疑難問題,隨文作出標記。或用鉛筆劃一條線,或打上一個小問號。這些簡易的操作方法,從低年級即可開始培養。隨著年級的升高,要求學生在閱讀到有疑難的詞、句、段旁,用鉛筆注上自己想要提的問題。 到了中、高年級,可以讓學生結合預習,在預習本上提問。引導學生針對字、詞、句、段、篇進行提問;或者按從內容到表達形式的順序提問等等。教師要舍得花時間指導學生預習,不斷評估問題的質量,適時點撥提升,給學生點石成金的手指,是授之以漁的教學手段。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主題意識
(1)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問題。現代認知結構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該過程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嘗試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閱讀方法是猜讀法。"特級教師魏書生也喜歡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運用猜測、嘗試的方法解決不會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讓學生自己在操作、實踐、閱讀、想像中去探索和發現規律、學會學習。
(2)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杜威認為:"知識決不是固定的、永恒不變的,它是作為另一個探究過程的一部分,既作為這個過程的結果,同時又是作為另一個探究過程的起點,它始終有待再考察、再檢驗、再證實,如同人們始終會遇到新的、不明確的、困難的情境一樣。"可見,探究是包括學生學習在內的一切活動的本質屬性。探究賦予學習者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者通過獨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因此,教師要以問題為中心,巧妙地設疑、布疑、激疑和質疑,科學地釋疑、解疑,以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最終實現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3)讓學生在合作中發現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和思維水平的限制,在認識能力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的自我評價能力較差,也不夠客觀,但對別人的行為卻比較容易發現問題。根據這一特點,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互相發現各自的優點與不足。《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學生通過討論、思想碰撞、共同交流來解決。
總之,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閱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玉.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 內蒙古教育, 2015年26期
[2]戴婉琴. 淺談問題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 , 2008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