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杜林論》一書被馬克思譽為“百科全書”式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恩格斯的道德觀在該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反杜林論》的哲學編中,恩格斯系統用科學的方法系統的闡述了道德的起源、本質、屬性等問題。文章通過簡述恩格斯的道德觀的內容,同時探討其道德觀對我們的啟示。
關鍵詞:反杜林論;恩格斯;道德觀;啟示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166-01
《反杜林論》一書是恩格斯所著,該書批判了歐根·杜林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領域宣揚的錯誤觀點。在《哲學》編中,恩格斯采用科學的方法詳細闡明了自己的道德觀。為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資源。
一、恩格斯的道德觀
恩格斯的道德觀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觀基礎之上。杜林采用唯心主義和先驗主義的方法構建道德觀。首先,他認為道德是一種是永恒不變的、超越階級的真理。其次,這種道德有恒久的凌駕于“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原則。同時,他將善惡的起源歸結于人類的天性,認為善惡也是永恒和超越階級的。他將善與惡對立起來,同時還確立了絕對的道德標準,即“暴力是惡,人類相愛是善。”而恩格斯用唯物史觀的方法,通過對道德起源、本質和屬性等問題進行闡述,塑造自己的道德觀體系。
(一)道德起源和本質。
談起道德起源,首先,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基督教封建道德、資本主義道德和無產階級道德進行分析得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進而對道德的起源進行了精辟的總結,即“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與經濟條件相關聯的。從本質上來講,道德是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形式。
(二)道德的屬性。
首先,道德是有歷史繼承性的。恩格斯認為,道德隨著時代是不斷變化的,并不是永恒不變的。他對基督教封建的道德、資產階級道德和無產階級道德對比分析得出,在不同階級該道德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另外,道德有繼承性。從三種不同道德的分析來看,后者的道德繼承了前者優秀的道德觀念,后者的無產階級道德比起前兩者具有更多保持長久的因素。
其次,道德是有階級性的。他認為,“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它或者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辯護,或者當被壓迫階級變得足夠強大時,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他們未來的利益。”只要有階級對立和階級利益的沖突,道德始終是一種帶有階級色彩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并沒有完全否認真正的道德存在的可能性,他認為真正的道德實現的可能性只有在階級消亡的基礎之上,反而從側面更加證明了道德與階級的聯系。
二、恩格斯道德觀對我們的啟示
通過對恩格斯的道德觀的解讀,對我們而言,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首先,從道德歷史性這一屬性來看,恩格斯認為沒有獨立于社會歷史而單獨存在的道德和道德原則。我們要結合歷史發展階段,尋求屬于我們時代的道德觀。“在每個民族的歷史上,大凡處于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都會出現某種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機,”我們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和沖突增大,要更加要清醒地認識到歷史時期的特殊性,才能不會使道德觀念走向迷茫。雖然在恩格斯認為沒有絕對的真理和絕對的道德,但相對來說,“現在代表著現狀的變革、代表著未來的那種道德,即無產階級道德,肯定擁有最多的能夠長久保持的因素。”
其次,從道德的階級性來看,恩格斯認為道德觀在不同階級有不同詮釋。作為無產階級堅定的擁護者,對道德的理解,也要出于維護階級利益的目的。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判斷先進道德的標準,即凡是符合歷史前進方向,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的,就是先進的道德。這樣一個基本的判斷標準時刻為我們敲響警鐘,提醒我們不能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和人民意愿而盲目選擇。
最后,從恩格斯得出道德觀借助的方法來看,方法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對于認識事物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恩格斯通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式,闡述了自己的道德觀,實踐也證明了其方法的科學性。我們通過利用這些科學的方法分析和評判,可惜更加客觀認識我們時代的道德,對其優缺點都有清醒的認知,并且對以后道德發展的去向有一定的判斷。
結語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書中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且將之運用于道德觀闡釋之中,得出了客觀和科學的結論。通過對恩格斯道德觀的研究,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其道德觀思想,對我們現代道德觀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
[2]曾慶桃:“從《反杜林論》中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載《世紀橋》,2012年第11期。
[3]李睿:“恩格斯科學道德觀審視——讀《反杜林論·哲學篇》有感”,載《人民論壇》,2014年第5期。
作者簡介:周亞玲(1992—),女,漢族,河南鞏義,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