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妹云+綦小芹+朱浩
【摘 要】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ESP教學呈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本文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探討了基礎英語(EGP)與專門用途英語(ESP)的關系,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提出了ESP與EGP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平衡發展的觀點。
【關鍵詞】大學英語;ESP與EGP;平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78-02
教育部2007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明確規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這一課程要求也反映了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外語人才的要求,在這種要求之下,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ESP教學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所認同。然而,大學英語教學是否應該完全摒棄傳統的基礎英語教學而走向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在教學領域也仍然存在著爭議。就此,筆者提出了ESP和EGP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平衡發展的觀點。
一、ESP 與 EGP 的關系
專門用途英語(ESP)和基礎英語(EGP)既有一定的聯系又有一定的區別。基礎英語主要是培養英語學習者的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它是語言學習的基石,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而專門用途英語是一種探討各種基于學習者需求的語言教學方法理論。Strevens (1988)指出ESP有四個顯著特征,即課程設置滿足學習者的特定需求;內容上與某一學科和職業緊密相關;語篇重點詞匯和句法與某一特定專業和職業相關;與基礎英語有明顯的區別。蔡基剛(2004)也認為基礎英語教學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不是互相對立和排斥的,而是實現同一教學目標的兩個不同方面。王穎和周平(2006)也指出了這兩者的關系,認為基礎英語教學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是大學英語學習的兩個不同階段,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連續過程。
二、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
一方面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對象——大學生的英語基礎不同。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各地的師資、教學條件都存在較大差異,這就導致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在這種前提下,沒有扎實的EGP教育基礎而全面直接進入到ESP教育無異于大學英語教育的大躍進和拔苗助長。
“費時低效”、“高分低能”、“學用分離”、“聾啞英語”等都是對大學英語教學問題的描述。根據全國大學外語指導委員會2001年的一項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對近年來的畢業生英語綜合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不滿意。語言的學習必須遵循其獨特的學習規律,必須有大量高質量的輸入,才可能通過語言學習者自己的記憶和運用,轉化成有效的語言輸出。只有通過大量閱讀和正確語音的輸入,才有可能有準確的寫作和流利的口語輸出。而聽、說、讀、寫都屬于基礎英語的語言技能。
另一方面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者——英語教師知識結構的單一性特征。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大多屬于知識結構單一的“語言型”或“英語和人文相結合”的人才,ESP師資力量匱乏。目前國內專門用途英語的師資主要來源于以下兩類:一類是科班出身的英語教師,即上述“語言型”或“英語和人文相結合”的人才。這一類ESP教師對該課程所涉及的專業知識不夠精通;另一類是某一特定專業中英語水平較高的專業課教師,他們精通專業知識,但英語基礎知識不夠系統全面,不能有效地將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進行有機結合,這樣必然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如何培養能夠勝任ESP教學又具有扎實EGP功底的教師成為大學英語有效開展ESP教學的前提。
三、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平衡ESP與EGP的發展
基于學校教學資源、學生入學水平以及社會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教育部2007年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要求,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包括日常生活英語交流和針對一般性題材進行英語運用的能力。顯然,EGP大學英語教學更有利于一般性要求的實現。而“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都針對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所以,EGP和ESP只是大學英語教學的兩個不同階段,不能將二者分割為兩個對立面,只有平衡EGP和ESP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發展,才能盡量縮短大學英語教學與就業需求、社會需求、學生需求之間的差距,才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需求。下面就如何平衡EGP與ESP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一)大學低年級階段打好語言基礎,過好語言關。大學英語課程首先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不管其課程的最終要求是什么,首先必須實現語言課程的基礎要求,即打好聽、說、讀、寫、譯的基礎。“聽”是語言學習輸入的第一關,不僅要求學生能跟上英語授課,聽懂日常英語和一般題材的英語講座,還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基本的聽力技巧。“說”是一種語言輸出的能力,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基本正確的語音、語調比較清楚地用英語交流,對日常用語進行對話,能對所熟悉的話題經過準備進行簡短發言。“讀”要求能基本讀懂一般性題材的英文文章,能讀懂工作、生活中常見的應用文本,并能在閱讀中使用有效的閱讀方法等;“寫”要求能用英語完成一般性寫作任務,包括能描述個人經歷、觀感、情感和發生的事件,以及常見的應用文寫作等;“譯”要求能借助詞典對題材熟悉的文章進行基本準確的英漢互譯。沒有正確的聽讀輸入,就不可能有正確的說寫輸出,就更談不上特定的職業或學科的英語學習。所以EGP教師要利用自己的優勢幫助低年級學生形成正確的語音語調,加強詞匯的積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學生要轉變認識。當今社會,用人單位仍然很看重四、六級英語考試,四、六級英語證書成為畢業生應聘的一塊敲門磚。在這種形式下,學生們在跨入大學校門之際就把通過四、六級英語考試作為學習英語的重大目標。他們對未來工作、社會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夠全面,從而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也不夠深入,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英語學習的另一個層面即專門用途英語的學習。所以EGP教師要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是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文化多元化時代發展前提下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的需求,是復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養。
(三)加強EGP和ESP教師的合作。EGP和ESP教師的合作是指EGP教師可以向ESP教師反饋學生英語語言能力情況和相關知識學習的進展情況。EGP教師也可以通過ESP教師了解該專業的基本情況,然后把專業的發展特征貫穿到平時的教學活動當中。而ESP教師可以為EGP教師提供本專業教學內容方面的咨詢,解答EGP教師提出的問題,與EGP教師共同討論,制定學習課題,擬定評價標準,推薦或提供參考材料等。總之,只有EGP和ESP教師加強合作,把培養學生的最終英語應用能力作為共同的教學目標,才能夠使EGP和ESP各自最優化特點合為一體,使大學英語教學取得更大教學成果,真正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
四、結論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浪潮下,ESP教學呈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劉潤清教授曾預言“ESP教學將成為21世紀的英語教學主流”,但筆者仍然認為ESP與EGP是同一教學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平衡二者的發展,只有將二者融為同一個目標的整體,大學英語教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為把學生培養成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人才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Str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A].In Tichoo M.(ed.)ESP: State ofthe Art[C].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3]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特征和對策研究[J].外語界,2004(2).
[4]蔡基剛.轉型時期的大學英語教學特征和對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7(1).
[5]王穎,周平.普通用途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異同之比較[J].山東外語教學,2006(5).
[6]谷志忠.高校ESP教學現狀剖析與應對策略[J].外語電化教學,2010.
[7]劉法公.論基礎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8]劉潤清.21世紀的英語教學——記英國的一項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2).